李宁;刘静静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培智学校原有的绘画手工课程已不适合目前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制定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开展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有机地融入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康复训练内容,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艺术康复课程体系.让智障儿童在描点、连线、涂鸦、按压、揉搓等绘画手工活动和手部运动、手工制作、感知觉、言语语言等康复活动中感受绘画手工艺术,改善功能障碍,开发潜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7 【总页数】5页(P74-78)
【关键词】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开发 【作 者】李宁;刘静静
【作者单位】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山东淄博 255200;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山东淄博 2552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64
一、了解现实背景,明确课程意义
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别较多、障碍程度普遍较重,原有课程内容已不适
合也不适应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更无法满足智障儿童个别化的教育康复需求。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体系中开设“康复训练”课程,以期补偿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缺陷,恢复其受损器官和组织功能,发掘其教育潜能。2014年、2017年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先后要求,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强特殊教育教材建设。2016年教育部发布实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通知,要求在绘画与手工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融入康复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培智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颁布及医教结合实验项目的开展,各特教学校先后进行了康复课程的开发。上海闸北区启慧学校在认真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在教育课程中融入康复类补偿性课程内容,如运动、感觉统合、音乐、言语、语言、行为训练等教育康复内容[1]。福建龙岩特教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开发了一系列艺术教育与康复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艺术中得到更好的康复与发展。上海卢湾辅读学校和广东中山特教学校在活动课程中分别开设康复课或成立康复训练组等。[2]课题组结合学校实际及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适合智障儿童的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既能丰富学校艺术康复的校本课程内容,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其它艺术康复类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借鉴。 二、确定理论依据,厘清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以教师为中坚力量,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方向和学科标准要求,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着力进行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3]课程的开发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智障儿童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既包括像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等普通学校校本课
程开发共同的理论基础,又拥有生活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多元智能理论等智障儿童特有的课程思想理论[4]。“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将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这一模式还凝练出了课程开发的“永恒的分析范畴”——“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5]。在确定课程开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厘清了“智力障碍”“艺术康复”等相关概念。
智力障碍的定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表述,各有差异。自1908年以来,美国智力与发展障碍协会(AAIDD)前后共对智力障碍提出了11次定义的修改和诊断分类系统。[6]我国2006年4月1日以“智力残疾”作为专业名词进行定义,主要内容为: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性行为障碍,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展期间(18岁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者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7]
艺术康复源于艺术治疗,从广义上来讲,艺术治疗是指利用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诗歌等各种艺术形式,帮助人们获得较好的身心调节的一种治疗方法。[8]从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指的是利用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等,帮助人们获得较好的身心调节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9]课题组认为绘画手工康复是一种以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为康复媒介,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实施,通过开展绘画、手工制作、作品分享等活动来感受艺术,改善功能障碍,开发潜能,发展和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确定开发流程,开展调查分析
在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开发中,课题组结合“为特殊学生平等健康的未来生活奠基”的办学理念和现有的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资源,成立了“艺术康复课程开发课题组”,聘请省内课程和特教专家对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智力支持,邀请家长、学
生参与课程开发。依据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根据智障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各特教学校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制定了学校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其基本流程为“需求分析”“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修订与改进”,整个流程互为基础,相互依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了解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训练现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多年来,学校先后尝试开展了涂鸦绘画、指印画、衍纸画、串珠、陶艺、十字绣等课程内容,并建有陶艺室、DIY手工坊、感统训练室、言语训练室等功能教室。学校在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一定的艺术康复课程开发基础。课题组通过对省内三所特教学校学生家长和全国27个省市地区特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0.91%的家长认为绘画手工艺术课程对智障儿童的成长发展作用很大,期望学校能积极开发相关课程;大多数教师认可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康复效果,但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学校并未开设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也未开发校本课程;大多数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应积极开发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为开设艺术康复课程提供专业支持,促进智障儿童功能的改善和潜能的开发。
四、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目标是指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所设定的、校本课程本身所要实现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一种指向于未来的结果,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目标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说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发展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10]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目标”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绘画与手工”“康复训练”的相关要求,遵循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以及各学段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了不同阶段的艺术康复课程的总目标、分目标和阶段目标,根究目标编排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绘画手
工艺术康复内容,构建了学前段、义务段、职教段艺术康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涉及绘画、手工和康复训练三个领域,在绘画手工活动中融合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康复训练内容,让智障儿童在游戏中感受绘画手工艺术,使其功能得以改善,潜能得以开发。
(一)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智障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和教育发展阶段,将艺术康复校本课程目标分为学前段、义务段、职教段三个学段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课程目标,即通常简称的“三维目标”;学前段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康复与训练”三个方面来表述和解析课程具体目标,义务段和职教段则从“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康复与训练”五个方面来表述和解析课程具体目标;每一学段的目标又分为基础课程目标、提升课程目标和拓展课程目标三个阶段目标。为了能更好的将康复训练融入到艺术课程中,在整个目标体系中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能力发展水平,把“康复与训练”作为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单独进行描述,以此来突出康复训练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开发课程内容。根据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学前段、义务段、职教段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将各个领域和三个学段分别匹配,进行有机整合,每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康复三个领域的内容,每个领域又分为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呈螺旋上升的梯度内容,形成了小步子多循环、前后衔接、依次递进的课程体系。
1.学前段课程的内容与设计。针对学前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借助苹果、树叶、瓶盖等日常物品的形状和色块,进行简单的拓印、涂鸦、吹画、手指操、舌操、唇操等活动,通过用手点、按、压和用嘴吹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拓印涂鸦活动,发展和提高上肢、手腕、手指、下颌、唇、舌的运动功能和灵活性,促进手眼协调和言语功能的发展;发展和提高其有意感知、观察、注意等基础认知能力和语言沟通的能力。
课题组先后开发了拓印画、创意吹画、创意拓印画三阶(基础、提升、拓展)课程内容,每个阶段的课程按照单元主题,设计10—15个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艺术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两个部分,艺术教育包括作品欣赏、材料准备、教学目标、制作步骤四个具体内容;康复训练部分,基础课程以手部运动、手指运动等精细动作康复训练为主,提升课程以言语呼吸、构音运动等言语康复为主,拓展课程以认识基本的数字、颜色、图形等启蒙认知为主。
2.义务段课程的内容与设计。针对义务段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描点、连线、涂色、指印画、剪纸、衍纸画、电脑绘画等绘画手工活动,改善智障儿童的精细动作、感知觉、言语沟通、情绪行为等功能障碍,提升其注意、观察、记忆等认知能力。课题组开发了义务段基础课程、提升课程、拓展课程三阶课程内容,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快乐绘画、指印画,提升课程包括数字连线画、数字绘画,拓展课程包括衍纸画、剪纸。每一阶段的课程又包括基础训练、提升训练、拓展训练三级训练,每级训练内容按照单元主题设计了10—20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艺术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两个部分,艺术教育包括作品欣赏、材料准备、教学目标、制作步骤四个具体内容。康复训练部分,基础课程中的基础训练以伸、攥、抓、捏、按、压等手部基本动作、握笔写画和感知觉训练为主,提升训练以构音语音、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为主,拓展训练则侧重于绘画手工潜能的开发训练;提升课程中数字连线画以注意、观察、记忆三项基本认知能力训练为主,数字绘画以手眼协调、感知觉和认知能力训练为主;拓展课程剪纸、衍纸画以使用剪刀、衍纸笔等工具的技能训练和作业治疗为主。
3.职教段课程的内容与设计。针对职教段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通过软陶、彩泥画、十字绣、陶艺等绘画手工活动,补偿职教段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基本的绘画手工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课题组开发了职教段基础课程、提升课程、拓展课程三阶课程内容,基础课程包括:花泥画、手工香皂,
提升课程包括软陶、手工蜡烛、钻石画,拓展课程包括陶艺、十字绣、数字油画。每个阶段的课程设置2—3个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模块,职教段艺术康复内容以手工操作、工艺品制作为主,区别于学前段、义务段的艺术康复课程内容,在内容的编排上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艺术康复模块知识、制作方法、工艺和步骤等。职教段课程通过让学生创作完成一幅幅绘画手工作品进行作业治疗,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五、实施艺术康复,改善功能,开发潜能
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实施需要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的实施流程,才能保证智障儿童艺术康复课程顺利有效地实施。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从智障儿童的实际和个别化需求出发,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基本信息的搜集、测量评估等五个基本步骤,实施系统的艺术康复教学。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流程。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大致包括五个步骤,即基本信息的搜集、测量评估、计划的制订、方案的实施以及效果的监控。
1.基本信息的搜集。通过访谈或问卷的形式,搜集整理智障儿童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时情况、主要问题及表现、有无家族病史、医疗机构的诊断结果、接受过何种治疗或干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情况等。
2.测量评估。测量评估是指对智障儿童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或者某一方面的专项评估,并针对不同的障碍选择不同的评估工具。综合评估通过学校自主开发《特需儿童教育发展评价手册》对智障儿童的智力、精细动作、适应行为多个领域进行初步的综合评估,评估的结果作为开展艺术康复训练制定及调整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基本依据,康复评估每学期进行两次,学期初一次,学期末一次。专项评估是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对智障儿童动作、言语、语言沟通、认知等方面进行某一障碍或障
碍中具体的某一方面或数据进行的评估。如针对精细动作方面通过手部运动、手指运动、握笔写画和实用工具等进行评估;针对认知障碍通过颜色、图形、数字、注意力、观察力等进行测评。
3.计划的制订。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绘画手工艺术康复的目标,制订系统性、针对性的长期、中期、短期艺术康复训练计划和具体的艺术康复方案。康复训练中根据当前目标,采用小步子、多反复、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4.计划方案的实施。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是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实施效果与教师对康复计划的理解、落实和康复对象的特点息息相关。为了确保康复训练的效果,在艺术康复训练实施过程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学生特点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方案并按计划实施;二是做好康复训练的记录分析及材料的整理保存;三是注重集体康复和个别训练相结合,学校康复与家庭训练相结合;四是进行动态监控,根据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5.效果的监控。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康复效果进行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儿童的行为与发展水平,在必要时调整训练方案与内容。实施动态监控时可以采用观察法、记录法以及单一被试实验法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与分析,在完成周、月或学期训练计划后进行评估,比较训练前后的变化,为下一步的计划方案、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二)改善功能障碍,开发学生潜能。针对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艺术康复课程的实施,改善和提高智障儿童的手部精细动作、沟通与交往、情绪与行为等功能障碍,促进和提升他们注意、观察、记忆等基本认知能力和言语、思维、情绪等的发展水平,开发潜能,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为其平等健康的未来生活奠基。 1.促进精细动作的发展。在拓印画、指印画、衍纸画、剪纸、陶艺等艺术康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抚触按摩、手腕手指运动、拍手游戏等精细动作康复活动,改善智障儿童上肢、手部和手指的功能障碍;通过描点、连线、涂鸦、拓印、按压、
揉搓等绘画手工活动,发展和提高手眼协调、握笔写画和使用剪刀、叉子等工具的能力,改善手部功能,发展特长,挖掘潜能。
2.促进言语沟通能力的发展。在吹画、快乐绘画、数字连线画等艺术康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腹式呼吸训练、舌操、唇操、构音语音等言语语言训练,发展和提高构音清晰度和语言沟通能力;通过互动绘画、作品分享、绘画故事等言语沟通康复活动,发展和提高智障儿童沟通与交往的能力,发展和提升前沟通技能、非语言沟通、口语沟通等基础能力,促进其言语语言障碍的康复与发展。
3.促进感知觉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指印画、彩泥画、软陶、数字绘画、数字连线画等艺术康复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作品、颜色配对、揉搓陶泥、品尝水果、认识动物、视听游戏等感知觉活动,对智障儿童进行感知觉的康复训练,发展和提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觉能力;通过名画找不同、描点连线、图形划消、走迷宫等活动认识颜色、图形、数字、动植物等,发展和提高其注意、观察和记忆能力,促进其感知觉和智力功能康复。
4.改善情绪行为障碍。在快乐绘画、数字绘画、钻石画、数字油画等绘画手工艺术康复课程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通过音乐治疗、名画欣赏起到唤醒、催进、激励、抚慰、宣泄等精神作用,进而改善不良情绪行为;通过信手涂鸦、互动绘画、绘画手工作业治疗等,满足智障儿童的兴趣爱好,激发愉悦的内在体验,从而发展和提升正确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的能力,促使其表现适当行为,减少或消除不适当的行为,促进其情绪行为障碍的康复。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局限
(一)主要成果。一是开发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校本课程,有机地将康复目标和康复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共计开发了14项绘画手工课程,近300个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活动方案,实现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效衔接。
二是课程借鉴医教、康教结合模式,有机地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作业治疗等
传统康复技术手段,让智障儿童在绘画中感受艺术,改善功能,开发潜能,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在艺术康复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二三五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模式”。即个别化理念下的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两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三个学段、三阶课程和三级训练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及课程实施流程的五个基本步骤。
四是课程开发过程较为完整,课程目标设置较为全面、均衡,有针对性的设置了康复目标,符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个别化需求。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校本课程能有效发展和提高智障儿童的精细动作、感知觉、言语沟通、情绪行为等各方面的能力。
(二)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展望。课题组成员作为一线教师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自身学历、专业理论知识和时间精力的限制,没有针对具体的障碍类型、障碍程度,对智障儿童绘画手工艺术康复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细化。未来研究应立足于学校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绘画手工艺术康复理论的学习,邀请国内艺术康复领域的专家到校指导,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梳理、细化,使得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尹良.坚持“医教结合”构建现代特校新格局[J].现代特殊教育,2011(2):12-14.
[2]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3.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15.
[5]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11.
[6]许家成.再论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5(5):12-16.
[7]何侃.特殊儿童康复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9-223. [8]金野.特殊儿童艺术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34. [9]杨东,蒋茜.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 [10]索桂芳.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3):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