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掌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播放影像资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内实践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讲授过程中播放《百年中国1956》和《实事求是1978》等视频资料。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如何在中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重大关系。
“十大关系”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是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过它们之间又统一又斗争而实现的。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的任务是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比较多、比较快地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的逆转。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苏共二十大后,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波匈事件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资本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补充材料: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14日, 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出席会议的1400名代表中有近40%是在斯大林逝世后提拔起来的。赫鲁晓夫向大会作了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他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世界大战“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他还认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大会选举产生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2月24日,大会闭幕。这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苏共二十大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反响。 中共中央派代表团参加了苏共“二十大”。中国方面认为,苏共“二十大”在破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并揭露其错误的严重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又认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观点是不对的。因此,中共中央一方面采取维护斯大林的立场,一方面开始以苏联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只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特别是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矛盾普遍存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统一充满着矛盾,正式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3.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党的八大:“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4.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
敌我矛盾: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体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的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互相转化。
5.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敌我矛盾(分清敌我):专政 人民内部矛盾(分清是非):民主
专政,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民主,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7.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毛泽东:“我们提出和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新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党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受苏联影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之后,开始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主要观点:
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是毫无疑义、必需肯定的。
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以农业为基础,用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不累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验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毛泽东则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周恩来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顺利实现,出现了惊人的奇迹。1957年同1952年相比,中国社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各项重要工业品的产量也都超计划完成,其发展速度是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由于发展速度快,一些重要工矿业产量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为此有所提高。作为农业大国,1957年粮食总产量已达1950.5亿公斤,占世界第一位;粮食亩产量1957年也达到了97.5公斤,高于苏联和印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面对严重的挫折和经济困难,自1961年开始,中国不得不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进行全面调整。由于调整后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从1957~1965年这整个时期的平均情况看,中国经济社会仍然是向前发展的。工业方面,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电子工业、石油化工、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初步改善了工业布局,形成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大规模展开,并逐步收到成效。全国农用拖拉机产量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6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70倍。十年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毕业生近140万人,为前七年的4.9倍。经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国防科学技术的进展最为显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历史课题,惟有苏联模式可资借鉴。因此,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苏联模式毕竟不是至善至美的,更不是为新中国量身订做的。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以苏联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也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采取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遭遇严重挫折。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1956年党的八大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迎接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上述正确认识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1957年以后,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进一步提升为这个股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化大革命”,以它特有的方式,把全国上下的一切全搞乱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极其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
在10年动乱中,由于各种关系的颠倒,经济发展战略的严重扭曲,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不仅使整个四化建设目标落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变为泡影,而且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和破坏,给中华的振兴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1957~1965年,是战后世界经济在全面恢复的基础上准备向更新、更高境界开拓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由于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无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忽视科学和客观规律,人为发动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提出要在15年内在钢铁和其他工业方面超过英国,在20~30年内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美国,这本来就没有多少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十分把握,1958年却又进一步要求7年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在“大跃进”运动中,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各地虚报高产、竞放“高产卫星”。在“大跃进”运动中,工业上提出“以钢为纲”、“钢铁升帐”。“大跃进”运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业、轻工业1959年、1960年连续大幅度下降,全国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下降13.6%。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
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一言堂”、“家长制”代替了集体领导制度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均证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总是同政治上的民主建设相一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的转化,正确发展战略和决策的制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需要高度的民主制度作保证。而我国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没能得到顺利发展,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加之毛泽东晚年时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达到高峰,这就使为人民尊重的领袖所犯的错误难以得到纠正,也使林彪、江青这些野心家能够受到信用而得势横行。导致了10年动乱,10年浩劫!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没有一个落后国家的后来居上,不是通过学习、引进先进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方式所达到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所走的都是这样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纸 第 页
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年 第1学期 第 周 月 日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一条道路。然而在建国后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不利国际条件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盲目地以中国什么都有,中国什么都可以办到,中国什么都不怕为由,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们在相当程度上陷入了封闭的状态,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差距的拉大。
【本章小结】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党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又经历了严重曲折。这一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也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当做这一艰辛探索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