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以“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为例
◎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二小学黎裕祥
核心素养培养是近年来教育教学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优化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习成效的重要方法。围绕核心素养的主旨,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能显著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1.计算兴趣低下,自觉主动性差。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能力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计算兴趣低下,主动计算的欲望很低。尤其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学生更加不愿意主动计算。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久而久之个别学生对计算过程也产生了厌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在练习习题时,常常用计算器代替笔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思想,自主计算能力受到极大程度的制约,运算能力也会直线下降。
2.计算习惯较差,计算方法错误。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要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强化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更要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将计算过程呈现出来,从而不断积累,持续提升计算正确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学生在计算时,一味地盯着习题进行心算,若涉及到较大的数值或较多的符号,心算的准确率就会下降。还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加减乘除的正确计算方法,甚至依靠掰手指等方法获得答题结果,即便计算结果准确,也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
3.缺乏验算过程,计算结果准确率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更要关注其思维过程。因此学生练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不管用怎样的验算方式,在确保准确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计算习惯。然而,个别学生嫌麻烦,过于相信自己的计算能力,认为验算会浪费时间,所以在计算结束之后不愿意进行验算。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多样情境,激发计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方面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
58
新教育综合
的互动等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将
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场景中,借助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而循序渐进地发挥学生自主性,将计算的外部驱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让学生面对繁多的计算习题时能够抱着端正的态度去对待。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心算能力,将其作为知识学习的基础,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感受到计算的乐趣和魅力,并获得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创设一个商店购物的场景:晓红和爸爸一起去商店买作业本,一个作业本12元钱,晓红拿了15本作业本,请问他们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而后,教师再运用图示的方法在多媒体上将问题中出现的各个信息明确地标示出来,根据已知信息,学生得出算式为:12×15。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初步从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此模型发散思维,循序渐进地掌握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紧贴生活实际,强化计算能力。小学生对于外界事物普遍具有好奇心,再加上小学生思维更多时候是处于感性、形象阶段,因此面对抽象的数字和计算时,常常会在无形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为了帮助学生牢牢记住相关的数学概念,在练习中准确地把握数学规律,教师必须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结合计算过程来解决不同问题。最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综合各个学科的已有知识,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进一步寻找答案,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需要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整数加法,那么教师此时就不必直接将计算方法告知学生,而是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请大家想一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和同伴一起演示、计算,而后通过对比总结得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不一样,小数加法是根据小数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教育•综合 2021•07 总第500期教海新探 探索点的位置对齐相加,但是整数只需要依据末尾对齐相加。当学生讨论得出了该结论,就充分表示其明确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同时完善了学生的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在脑海中准确地刻画出这个新知识的发展轨迹。学生在旧知识框架上通过发散思维,找到了新的思维突破点,进而能毫不费力地去解决计算的顺序问题。
3.丰富计算方式,寻找最佳方法。在班级授课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即便讲的是同一道题,学生也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算法。尤其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计算过程都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多个层面,通过多样化的教学途径和训练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全面充分地概括和掌握,不断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计算,从中寻找出最佳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而是要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开放性和教学的包容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呈现这样一道例题:“小白的家距离学校有3000米,小白每天走路上学的速度是每分钟110米,请问小白每天在30分钟内能到达学校吗?”在这道习题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计算小白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时间,而是问小白能不能在30分钟内到达学校。那么在这个阶段,教师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进行估算:假设小白每天走路的速度为每分钟100米,总路程为3000米,那么用3000÷100=30(分钟),因此小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学校。另一组学生按照标准计算方法准确计算:3000÷110≈27.27(分钟),27.27小于30分钟,可见,小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学校。基于上述两种方法,学生都能得到最终答案,因此教师可以总结归纳,让学生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计算,通过便捷简单的方法,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举一反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计算能力的掌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并能够依据一个问题罗列多种解题方法,回归到生活中加以应用。实践计算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教师要切实关注数学核心思想,让学
生在一系列的开放环境中增强计算的自信心和成
就感,体会到数学运用的价值。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常见的题型:全班60个学生出去春游,在吃饭的时候采取将桌子拼起来的方式使大家围坐在一起,一张桌子可以坐8个人,两张桌子可以坐14个人,三张桌子可以坐20个人。请问全班一共需要摆多少张桌子?基于这道题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列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每增加一张桌子就能够多坐6个人,进行数形结合之后,就能够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相应的变式:总人数=桌子张数×6+2。这样学生在直观的数形结合中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魅力。
5.注重验算过程,形成良好习惯。思维导向的准确性是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推动计算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同时借助计算习惯的培养来发展计算能力。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粗心大意、计算方法不对等都会造成计算结果错误。所以教师要端正学生的态度,让其能够规范计算过程、学会主动检查,最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展开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不断反思、调整、完善教案及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
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就可以设计6.42×13、5.18×27等例题,让学生展开竖式计算,并严格遵守末位对齐、小数点不占数位等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计算完成之后自主检查,进一步规范其计算行为。若学生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应当适宜地做出惩罚,以此给其警醒,避免其在日后的计算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又如,教师可以设计应用题:一只羊的体重和身高分别是0.314t、1.13m,一头牛的体重是这只羊体重的1.5倍,身高是这只羊体重的1.3倍,请问这头牛有多高?多重?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再列出算式并验算,通过设计应用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如上所述,教师需要立足于多个角度,发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自主性,不断规范学生计算步骤,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升计算结果的正确率,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教育综合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