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当前中学德育仍然存在着脱离学生思想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特点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搞好中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结合青少年思想品德现状,突出德育针对性
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此,德育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准确,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同学生当前所关心的学习、做人、友谊、升学、生活、就业等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相吻合的道德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
德育工作者,除在一些传统的纪念性节日(如:清明节、青年节、“七一”、国庆节、“一二·九”)举办常规的活动外,还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流行时尚”话题、“网络世界”话题、“异性朋友”话题、“城乡发展”话题、“进城务工”话题、“依法治校”话题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 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德育意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准德育的切入点,灵活及时进行德育渗透,把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德育工作最直接、最经常、最具针对性的渠道。
二、结合市场经济社会现状,突出德育的时代性
1.要充分认识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不仅是商品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可见,思想品德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极为密切。
2.在德育内容上要抓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近现代史、时事政治的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把升学、就业的理想升华为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必须有良好心理素质、竞争意识,敬业精神。从而为学习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在德育目标方面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观点、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明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应变能力。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惟利是图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损人利己与互惠互利的关系,金钱至上与实业兴国的关系,破产倒闭与艰苦创业的关系,安逸享乐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系,使学生既能清醒理智地认识和分析纷繁复杂、光怪
陆离的社会现状,同时又能为投入社会提供理智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三、结合教学实际和社会实际,突出德育的层次性
德育的层次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理品质形成的规律以及社会道德水平决定的。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确定德育的内容,使德育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作为中学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教师要加强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对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生,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志趣爱好、品行优劣、认知能力、求知态度,来确定德育内容和方式,不可满堂灌,不可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要因势利导。再一方面,要依据社会主义道德发展水平,确定德育内容的重点,使德育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而且差异很大。因此,应把“必须做到的”和“坚决反对的”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任何好高鹜远、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影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合德育工作实际,突出德育的务实性
德育内容固然应该反映社会对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但
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终究不会成为社会现实中普遍的道德现象,不应成为学校德育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德育的理想化追求必须立足于现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使德育内容具有真实可信性。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讲解道德理论,用真理、实理去说服学生,把道德讲深、讲实、讲透,使教育能够入耳、入脑、入心。德育不应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把现实的真相告诉学生,切忌虚伪、虚假,否则“假作真来真亦假”,会从根本上损害德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树立的典型要真实,表扬要恰当。如果过分夸大,甚至弄虚做假,当学生了解真相后,会在认识上推而广之,认为所有的典型都有“水分”,所有的表扬都言过其实,所有的教育都有虚假,势必损害德育工作的威信,使学生对整个德育工作产生反感和逆反心理。
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注重德育的长期性、反复性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知、情、行的统一才能完成,而知、情、意、行的统一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因此,德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和一劳永逸,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种长期性和反复性,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持之以恒地做好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的目标、措施、考核列为学校长远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把依德治校、打造德育工作特色校做为学校管理者的事业追求,对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德育工作者更要把德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各项活动的始终,一抓到底,
反复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德育的成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责编 张景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