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10~220kV电缆及通道设计技术导则

2023-04-22 来源:步旅网
附件

110~220kV电缆及通道设计技术导则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二月 长沙

目 次

1 总则(省院)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省院) ............................................. 1 3 电缆保护管敷设(中心院) ........................................... 2 3.1 明挖排管 .................................................... 3 3.2 水平定向钻(拉管) ............................................ 5 3.3 顶管 ........................................................ 9 3.4 电缆防火 ................................................... 10 4 电缆沟敷设(星电院) .............................................. 10 4.1 一般规定 ................................................... 10 4.2 技术要求 ................................................... 11 4.3 电缆防火 ................................................... 12 5 电缆隧道及综合管廊电力舱(省院) .................................. 12 5.1 一般规定 ................................................... 12 5.2 隧道结构设计 ............................................... 14 5.3 电缆隧道及综合管廊电力舱空间布置 ........................... 18 5.4 接 地 ..................................................... 19 5.5 电缆支持与固定 ............................................. 19 5.6 附属设施 ................................................... 20 5.7 电缆防火 ................................................... 26 6 电缆及附件(星电院) ............................................ 26 6.1 电缆本体的选择 ............................................. 26 6.2 电缆截面的选择 ............................................. 28 6.3 电缆附件的选择 ............................................. 28 6.4 电缆线路雷电过电压保护 ..................................... 30 6.5 电缆金属护层接地 ........................................... 30 7 电缆终端塔、杆(株洲院) .......................................... 33 7.1 一般规定 ................................................... 33 7.2 技术要求 ................................................... 34

附录A:电缆标准截面参考载流量

1 总则

1.1 为满足湖南省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助力经济高速发展,加快电力工程建设进度,规范城区新建、扩建、改造电缆线路工程设计、建设标准,特制定本基本原则。

1.2 本原则以国家、地方及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导则、规程和规范为基础,结合湖南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

1.3 本原则适用湖南110~220kV电力电缆设计、建设工作,35kV及以下电缆线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217-2018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 GB 50289-201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838-2015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064-2014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

DL/T 5221-2016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 DL/T 1279-2013 电力电缆线路运行规程 DL/T 5484-2013 电力电缆隧道设计规程

1

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46-2008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Q/GDW 1512-2014 电力电缆及通道运维 Q/GDW 1864-2012 电缆通道设计导则

国家电网运检〔2016〕1152号 国家电网公司高压电缆专业管理规定

运检二〔2017〕104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城市电力电缆通道规划与使用管理规范和城市综合管廊电力舱规划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运检二〔2017〕105号 国网运检部关于加强隧道内电缆本体及环境监测装置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电网运检〔2014〕354号 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电缆通道选型与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3 电缆保护管敷设

电缆保护管敷设包含明挖排管、水平定向钻(拉管)、顶管。保护管敷设时电缆载流量的计算应充分考虑导体的最高允许温度、敷设方式、埋深、电缆布置方式、回路数、土壤热阻系数、环境温度、环境温升等。具体计算参考国际电工

2

协会IEC 60287标准。

3.1 明挖排管

4回及以下110kV电缆线路在沿现有及规划道路的人行道、绿化带敷设,穿越规划道路时,宜采用明挖排管敷设。

3.1.1 一般规定

1.电缆排管每管应只穿1根电缆。

2.电缆排管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管孔内径不宜小于200mm。

3.管孔数量宜按远期发展预留并留适当备用孔。 4.导体工作温度相差大的电缆宜分别配置于适当间距的不同排管组。

5.管路顶部土壤覆盖厚度行车道不宜小于0.7m,其他不宜小于0.5m。

6.管路应置于经整平压实土层且有足以保持连续平直的垫层上,压实度不低于0.92。

7.管孔端口应采取防止损伤电缆的处理措施。 8.排管敷设的电缆上方沿线土层应铺设带有电力标识的警示带,宽度不小于排管宽度。

9.电缆排管方式应采用混凝土包封防护,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5,管顶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00mm。

10.电缆排管路径尽量保持直线,减少转弯。

11.电缆排管宜采用管枕固定。接头井、转弯井、余缆井宜采用电缆支架固定,具体要求参照电缆隧道。

3

3.1.2 工作井

1.较长电缆管路中的下列部位应设置工作井: 1) 电缆牵引张力限制的间距处。按敷设在同一排管中重量最重,允许牵引力和允许侧压力最小的一根电缆计算决定。

2) 电缆分支、接头处。

3) 管路方向较大改变或电缆从排管转入直埋处。 4) 管路坡度较大且需防止电缆滑落的必要加强固定处。

2.电缆工作井的尺寸应按满足全部容纳电缆的允许最小弯曲半径、施工作业与维护空间要求。接头工作井尺寸应考虑电缆接头尺寸及施工作业面。

3.封闭式电缆工作井的净高不宜小于1900mm。 4.电缆工作井技术要求:

1)安装在工作井内的金属构件皆应用镀锌扁铁与接地装置连接。普通工作井(设置金属支架)应设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接头井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

2)每座封闭式工作井的顶板应设置直径不小于700mm人孔两个。

3)每座工作井的底板应设有集水坑,向集水坑泄水坡度不应小于0.5% 。

4)工作井两端的排管孔口应封堵。

5)工作井井室内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牌。露面盖板应有

4

电力标志、联系电话;不露面盖板应根据周边环境条件按需设置标志标识。

6)井盖应设置二层子盖,并符合GB/T 23858的要求,尺寸标准化,具有防水、防盗、防噪音、防滑、防位移、防坠落等功能。

7)工作井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50年,防水等级不低于二级。

8)工作井位于绿化带中工作井出口处高度应高出绿化带地面不小于300mm。

3.1.3 管材技术要求

电缆排管优先采用改性聚丙烯塑料电缆导管(DS-MPP)、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电缆导管(DBJ和DB-BWFRP)。

3.2 水平定向钻

4回及以下110kV或两回及以下220kV电缆线路穿越大型道路路口、高速公路、铁路、地下管线密集地带、沟渠河道等开挖较困难的地带、沿城市核心区主干道走线,在工期紧迫情况下,经综合经济技术比较并由省电力公司批准后,可采用拉管的方式。

110kV一级、220kV电缆线路宜采用钢拉管。 3.2.1 一般规定

1) 应查明管道拟穿越地段的土层结构、分布特征和工程地质性质,地震设防烈度,提供土的物理力学性指标。

5

2) 查明管道拟穿越地下障碍物及各类管线的平面位置和走向、类型名称、埋设深度、材料和尺寸等,其中包括已建和市政规划要求。

3) 电力管道之间及电力管道与各类地下管道、地下构筑物、道路、铁路、通信、树木等之间应保证一定的净距。

4) 导向孔轨迹的弯曲半径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及施工机械设备的钻进条件。

5) 每孔定向钻进管应全线连接后一次性铺管,管材应采取防绕措施。

6) 水平定向钻(拉管)适用管径100-1500mm;管材一般可采用PE管、MPP管、钢管等;曲率半径较小; PE管拉管长度一般40-200m,MPP管拉管长度一般40-250m,钢管一般150-600m。

7)110kV一级以下电缆线路管材宜采用MPP、PE管,每管应只穿1根电缆,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一般不小于200mm。220kV电缆线路管材宜采用钢管,每回三相穿一根钢管,钢管内电缆穿MPP、PE管或采用三相移动夹具保护,采用MPP、PE管时管材内径不宜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钢管内径不宜小于管材包络外径的1.2倍。

3.2.2 设计的基本要求

1、水平定向钻敷设的管材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 能够承受施工过程中荷载作用的总应力以及回拖力;

6

2) 能够抵抗内外的腐蚀;

3) 能够承受管内外的静、动荷载; 4) 能够承受电缆运行温度。

2.采用水平定向钻敷设的钢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外,且应能满足在回拖时在泥浆压力作用下的径向截面稳定。

3.水平定向钻先导孔轨迹入土角、出土角及曲率半径可按下表选取: 曲率半径 管材类型 入土角 出土角 D1<400mm 塑料管 钢 管 5°~12° 8°~12° 5°~12° 4°~12° 不应小于1200倍钻杆外径 400mm≤D1<800mm 不应小于250D1 D1≥800mm 不应小于300D1 宜大于1500D1,且不应小于1200D1 4.水平定向钻穿越公路、铁路时,最小覆土厚度应符合各自行业标准要求;当本行业标准无特殊要求时,最小覆土厚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 目 城市道路 公 路 高等级公路 铁 路 最小覆土厚度 与路面垂直净距大于1.5m 与路面垂直净距大于1.8m;路基坡脚地面以下大于1.2m 与路面垂直净距大于2.5m;路基坡脚地面以下大于1.5m 路基坡脚地面表下5m;路堑地形轨顶下3m;零点断面轨顶下6m 6.水平定向钻敷设的管道与既有地下管线交叉时,应符合电力及各行业规范、标准的要求。

7.穿越管道所需的最终扩孔直径应根据管道总的直径按下表确定:

7

管道外径D1 (mm) 200~600 >600 最终扩孔直径 (mm) D1×(1.2~1.5) D1+(300~400) 3.2.3 地层的适应性关系

地层条件 软至极软黏土、淤泥和有机堆积物 中硬-硬质黏土和淤泥 硬黏土和强风化泥页岩 非常松散至松散砂层(砾石含量<30%重量比) 中-致密度砂层(砾石含量<30%重量比) 松散-密实砂砾石层(30%<砾石含量<50%重量比) 松散-密实砂砾石层(50%<砾石含量<85%重量比) 松散-密实卵砾石层 含有大量孤石、漂石或障碍物地层 风化岩层或强胶结地层 弱风化-未风化地层 适用 √ √ √ √ 可行但有难度 √ √ √ √ 难度极大 √ √ √ 3.2.4 注浆加固

1.注浆应在完成管道回拖和轨迹复测后马上进行,排除管道和孔壁之间的缝隙,并占据其空间,减小孔隙比,提高地基强度,防止地面发生塌陷。

2.注浆方式:对于短距离的定向钻可采用在出入土两端孔洞入口向孔内注浆;对于长距离的定向钻工程可采用出入土两端孔洞入口向孔内注浆和管道沿途钻孔注浆结合的方

8

式进行。

3.注浆注意事项:

1)中间钻孔位置应准确,避免对管线造成影响; 2)多个注浆作业面时应把控注浆时机,避免泥浆封闭在独立空间;

3)注浆量确保置换全部泥浆量。 4)注浆材料性能不被泥浆破坏;

5)注浆压力值要准确计算,避免管道挤压和地面隆起; 6)注浆材料的收缩和凝结性不应对围岩和管材造成挤压和剪切力;

3.2.5 管材技术要求

管材环刚度应符合DL/T 802 电力电缆用导管技术条件的相关要求。

3.2.6 竣工资料移交

非开挖定向钻拖拉管竣工图应提供三维坐标测量图,包括两端工作井的绝对标高、断面图、定向孔数量、平面位置、走向、埋深、高程、规格、材质和管束范围等信息。

3.3 顶管

2回及以下110kV或1回220kV电缆线路在穿越大型道路路口、高速公路、铁路、地下管线密集地带、沟渠河道等明开挖困难的地带,或软土地层、含有大量孤石、漂石或障碍物地层、松散-密实卵砾石地层等水平定向钻(拉管)无法成孔的地层可采用顶管,顶管长度不宜大于100m。

9

3.3.1 一般规定、 设计计算、工作井

顶管内径应不小于保护管包络外径的1.2倍。保护管相关技术要求参照电缆保护管敷设要求执行。

其他部分参照电缆顶管隧道要求执行。 3.3.2 管材技术要求

管材一般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等。 3.4 防火

工作井中电缆管孔等均应实施防火封堵。 4 电缆沟敷设 4.1 一般规定

1.电缆沟分为封闭式电缆沟和盖板可开启式电缆沟。外力破坏风险较大的区域宜采用封闭式电缆沟。封闭式电缆沟长度不宜大于200m。

2.净高1.4m以下的封闭式电缆沟,按无人巡检考虑,不配置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净高1.9m以上的封闭式电缆沟,宜按有人巡检考虑,配置通风、照明等附属设施,不配置隧道监控设备。封闭式电缆沟两端应设置下人通道并设置门禁。

3.电缆沟应实现排水畅通,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缆沟的纵向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5% ; 2) 沿排水方向适当距离宜设置集水坑。

4.电缆沟应合理设置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5Ω。 5.电缆沟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式。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25

10

级,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抗渗等级不小于P6。

6.可开启式电缆沟盖板应为钢筋混凝土预制件,其尺寸配合电缆沟。盖板表面应平整,四周应设置预埋件和护口件,有电力标识。

7.电缆沟应合理设置伸缩缝、施工缝并做好防水措施。 8.电缆沟内电缆的敷设方式参考隧道章节。 4.2 技术要求

1.电缆沟的尺寸应按容纳的全部电缆确定,满足敷设施工作业与维护巡视活动所需空间,并应符合下4.1的规定:

表4.1 电缆沟内通道的净宽尺寸(mm) 电缆支架 配置方式 两 侧 单 侧 具有以下沟深的电缆沟(mm) 600-1000 500 450 >1000 700 600 注:沟深大于1900mm时通道净宽参考开挖式隧道。 2.电缆支架的层间距离应满足能方便地敷设电缆及其固定、安置接头的要求,且在多根电缆同置于一层情况下,可更换或增设任一根电缆及其接头。电缆支架的层间最小净距可按表4.2确定 。

表4.2 电缆支架的层间最小间距(mm) 电缆类型 110千伏 220千伏 支架层间最小间距 350 450 3.电缆支架的最上层、最下层布置尺寸应符合下列规

11

定 :

1) 最上层支架距盖板的净距允许最小值应满足电缆引接至上侧柜盘时的允许弯曲半径要求,且间距不宜小于本标准表4.2的规定。

2) 最下层支架距沟底垂直净距参考电缆隧道部分。 4.3 电缆防火

在电缆沟中,需按规范规定设置防火墙或阻火段;电缆接头应采用防火槽盒、隔板、防火毯、防爆壳等防火防爆隔离措施;在接头两侧电缆各约3m区段和该范围内邻近并行敷设的其他电缆上,宜采用防火涂料或阻火包带实施阻止延燃。

5 电缆隧道及综合管廊电力舱

本章综合管廊电力舱只涉及空间尺寸、附属设施。 5.1 一般规定

1.采用隧道敷设的电缆工程,电缆电气设计单位应将对隧道断面、排列方式、支架、接地、供电、照明、排水、通风、消防、监测等附属设施的要求,通过建设单位以正式文件提交给隧道土建建设方。

2.同一变电站的各路电源电缆线路,宜选用不同的通道路径,若同通道敷设时应两侧布置。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且允许带故障运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不应进入隧道、密集敷设的沟道、综合管廊电力舱。

3.电缆排列方式宜采用一字水平布置、等腰三角布置。 4.110(6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应采用金属支架,工

12

作电流大于1500A的高压电缆应采用非导磁金属支架。在强腐蚀环境,可选用耐腐蚀的刚性材料制作。

5.为限制电缆热伸缩时的轴向力,并避免电缆弯曲变形时产生过度的金属护套疲劳应变,隧道中应采用蛇形敷设,为节约走廊宽度宜采用垂直蛇形。

6.电缆隧道的主体结构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7.电缆隧道安全等级应按隧道重要性划分,重要的电缆隧道的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1.1。

8.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以及与其平行或交叉管线的净距,应根据地下管线规划、地质条件、结构安全、施工工艺等综合确定,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9.当采用阻燃电缆时,电缆隧道火灾危害性类别为戊类,最低耐火等级为二级。

10.电缆隧道的防水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各级防水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的规定。

11.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隧道的环境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选取。钢筋混凝土隧道最大裂缝宽度限制应按照结构所处环境类别确定。

12.电缆隧道工程抗震设计,必须符合GB 50011、GB 50111的规定。

13.电缆隧道及工井应设置安全孔:沿隧道纵长不应小于2个;在城镇公共区域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不宜大于

13

200m左右;非开挖式隧道的安全孔间距宜根据施工条件、电缆敷设及通风、消防等综合考虑确定;隧道首末两端宜设置安全门,因场地限制等不设置安全门时,宜在不大于5m处设置安全孔。

14.综合管廊内110kV及以上电力电缆应单独设舱,不与其他管线共舱敷设。舱室逃生口间距不宜大于200m,逃生口尺寸不应小于1m×1m,当为圆形时,内径不应小于1m;电力电缆应采用阻燃电缆或不燃电缆;通信线缆应采用阻燃线缆;

15.每隔200m,应设置不小于3h不燃结构隔断,甲级防火门。

5.2 隧道结构设计 5.2.1 明挖隧道

1.明挖隧道宜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度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以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2.明挖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3.明挖隧道顶板或拱顶上部垂直土压力宜按全土柱计算。

4.明挖隧道宜按底板支撑在弹性地基上的结构计算。

14

5.明挖隧道应根据地质、埋深、施工方法等条件,进行抗浮、整体滑移及地基承载力验算。

5.2.2 暗挖隧道

1.暗挖隧道应采用整体式衬砌或复合式衬砌结构。 2.暗挖隧道衬砌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断面形状、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等,并应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衬砌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保证隧道长期安全便用。

3.衬砌结构类型和尺寸,应根据使用要求、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隧道理置深度、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分析确定。在施工阶段,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调整支护参数,必要时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5.2.3 顶管隧道

1.顶管隧道按以下两种极限状态进行设计时,应分别计算以下内容:

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顶管结构纵向超过最大顶力破坏,管壁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柔性隧道管壁截面丧失稳定;隧道的管段接头因顶力超过材料强度破坏;

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柔性隧道的竖向变形超过规定限值;钢筋混凝土隧道裂缝宽度超过规定限值。

2.顶管隧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除按规定的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

15

详细的结构分析。

3.隧道结构内力分析均应按弹性体系计算,不考虑由非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4.顶管管径应根据设计功能及相关要求确定。顶管常用的管材有钢筋混凝土管、钢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纱管。管材的选择应根据管径、管道用途、管材受力特性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对于各种管材制成的顶管管段,应满足性能要求,并符合施工工艺机械配备要求。

5.钢管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应按柔性管计算;钢筋混凝土管应按刚性管计算;

6.顶进土层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可在淤泥质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中顶进; 2)下列情况下不宜采用顶管施工:①土体承载力d f 小于30akP ;②岩土强度大于15aMP;③土层中砾石含量大于30%或粒径大于200mm的砾石含量大于5%;④江河中覆土层渗透系数K大于或等于10 2cm/s;

3)长距离顶管不宜在土层软硬明显的界面上顶进。 7.顶管的覆土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顶管覆土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5倍管径,并应大于1.5m。

2)穿越河道时应满足河道的规划要求,布置在河床的冲刷线以下,覆土厚度不宜小于2.5m。

3)在有地下水地区及穿越河道时,顶管覆土厚度应满

16

足管道抗浮要求。

8.顶管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

1)互相平行的管道水平间距应根据土层性质、管道直径和管道埋置深度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宜大于1倍的管道外径。

2)空间交叉管道的净间距,钢管不宜小于0.5倍管道外径,且不应小于1.0m。钢筋混凝土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纱管不宜小于1倍管道外径,且不宜小于2m。

3)顶管底与建筑物基础底面相平时,直径小于1.5m的管道宜与建筑物基础边缘保持2倍管径间距,直径大于1.5m的管道宜保持3m净距。

4)顶管底低于建筑基础底标高时,其间距尚应满足地基土体稳定性的要求。

9.曲线顶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有终中继间的曲线顶管最小管径不宜小于1400mm;

2)曲线顶管宜选用较短的管节;

3)曲率半径小的曲线顶管应选用较厚的和弹性模量较小的木垫圈;

4)预制管节顶管的曲率半径应按传力面一侧压应力为零,另一侧压应力为最大的受力模式以及管道接头出现张口时两种受力模式进行。

5.2.4 盾构隧道

17

1.隧道的断面形状除应满足电缆敷设的要求外,还应根据受力分析、施工难度、经济性等因素确定,宜优先采用圆形断面。

2.隧道的平面线形宜选用直线和大曲率半径的曲线。 3.盾构法施工的电缆隧道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局部地段无法满足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4.隧道衬砌宜采用接头具有一定刚度的柔性结构,并限制结构和接缝变形,满足结构受力和防水要求。

5.隧道结构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抗浮验算。 5.3 空间布置

电缆隧道及综合管廊电力舱横断面设计应根据终期建设规模、电压等级、结构型式、灾害和施工功法特点要求确定,并应与隧道的平面、纵断面相协调。

综合管廊电力舱单舱净高不宜小于2.4m,不宜大于3.5m。

1.普通段布置

开挖隧道最小净高按行人(取1.9m)、灯具、消防设施等综合考虑;检修通道宽度应≥1m(规范明开挖1m,非开挖0.8m)。

隧道内支架支持电缆根数,根据线路规模敷设1根、2根或3根。支架层间距110kV电缆支架应≥350mm,220kV电缆支架应≥450mm,槽盒支架与顶板的净距≥H+100mm,支架距离底板距离考虑蛇形弧幅+滑移量+50mm。

18

支架长度根据电缆外径、夹具长度等综合考虑。 2.接头段布置

隧道最小净高按行人(取1.9m)、灯具、消防设施等综合考虑;检修通道宽度应≥1m(规范明开挖1m,非开挖0.8m)。

隧道内单根支架支持电缆根数,根据线路规模敷设1根、2根或3根。支架层间距110kV电缆支架应≥400mm,220kV电缆支架应≥500mm,槽盒支架与顶板的净距应≥H+100mm。支架距离底板距离应≥150m。(参照规范)

支架长度根据电缆外径、电缆头外径、夹具长度等综合考虑。

5.4 接 地

1.电缆隧道内应使用一个总的综合接地网,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Ω。

2.隧道内高压电缆系统应设置专用的接地回流排或接地干线(不小于50×5mm),且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就近与综合接地网相连接。

3.隧道内的高压电缆接头、接地线与专用接地回流排或接地干线可靠连接。

5.5 电缆支持与固定 5.5.1 电缆支架

1.电缆支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应光滑无毛刺;

2)应适应使用环境的耐久稳固;

19

3)应满足所需的承载能力; 4)应符合工程防火要求。 2.金属电缆支架应有防腐处理。

3.电缆支架的强度应满足电缆及其附件荷重和安装维护的受力要求。

4.金属支架应可靠接地。 5.5.2 电缆的蛇形敷设

1.电缆蛇形敷设的参数选择,应保证电缆因温度变化产生的轴向热应力无损电缆的绝缘,避免电缆金属套长期使用产生应变疲劳导致断裂,且宜按允许拘束力条件确定。

2.垂直蛇形节距根据电缆截面选择,一般宜取4~6m。 3.蛇形弧幅一般取电缆直径的1.0~1.5倍。 5.6 附属设施 5.6.1 高压电缆分级

高压电缆共分为三个级别。一级高压电缆:330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政治供电保障特级和一级客户直供线路所涉及的110(6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

二级高压电缆:政治供电保障特级和一级客户相关线路所涉及的 110(6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

三级高压电缆:剩余110(66)千伏及以上高压电缆线路。

5.6.2 高压电缆通道分级

高压电缆通道共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对应重要高压电缆通道,二、 三级对应一般高压电缆通道。

20

一级高压电缆通道:正常方式下,因通道原因可造成4级及以上电网事件的高压电缆通道;正常方式下,因通道原因可造成1座及以上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停的高压电缆通道,或造成3座及以上110千伏变电站全停的高压电缆通道;一级高压电缆线路所在通道。

二级高压电缆通道:正常方式下,因通道原因可造成2座及以下110千伏变电站全停的高压电缆通道;二级高压电缆线路所在通道。

三级高压电缆通道:剩余高压电缆通道。

5.6.3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环境监测装置配置原则

1.一级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应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火灾报警、自动灭火、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水、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湿度监测、通风系统、井盖监控、视频监控、无线通信等装置;宜配置智能巡检机器人、防外破和沉降监测装置。

2.二级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应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火灾报警、自动灭火、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水、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湿度监测、通风系统、双层防盗井盖;宜配置无线通信、视频监控、安装防外破和沉降监测。

3.三级电缆隧道、电力舱宜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火灾报警、双层防盗井盖,可配置水位监测及自动排水(易积水区域应安装)、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

21

5.6.4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电缆本体监测装置配置原则

1.敷设在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的220千伏及以上电缆本体应配置局放在线监测系统、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护层接地电流监测系统。

2.一级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的110(66)千伏及以上电缆本体应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护层接地电流监测系统;220千伏电缆本体宜配置局放在线监测系统。

3.二级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敷设的110(66)千伏及以上电缆本体应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护层接地电缆监测系统。

4.三级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敷设的110(66)千伏及以上电缆本体可配置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护层接地电缆监测系统。

各单位隧道内电缆本体及环境监测装置的监测数据要按照配置原则中的规定通过隧道内光纤直接接入内网,数据接入及功能与省级管控平台建设工作衔接。

5.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监测数据需传输到线路运行部门监控平台。

5.6.5 隧道动力、照明

1.通道照明、通风、排水、监控用低压配电系统采取放入阻燃管或防火槽盒等防火隔离措施,需采用10kV两路电源供电,每路电源均应满足该供电范围内全部设备同时投时用

22

电的需求。照明、插座、风机、水泵及消防控制箱回路均应接自不同回路。

2.电源分电箱和低压配电箱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安装高度宜为箱底距地面1.5m。箱内每回路宜设漏电保护装置。

5.6.6 电缆通道通风

1.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的温度应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要求,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排除电缆运行时产生的热量。

2.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的排风温度不应高于40℃,进、排风温差不宜大于10℃。

3.机械通风方式时,宜控制隧道内断面风速不超过5m/s ,每个通风区段的事故通风量,宜按最小换气次数6次/h计。

4.电力隧道地面风亭及进、排风口布置应满足: 1)地面风亭应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边环境协调,不应处于地势低洼处。

2)进、出风口下沿距室外地坪不宜低于0.5m。 3)进风口应设置在空气洁净的地方。

4)排风口避免直接吹到行人或附近建筑,直接朝向人行道的排风口出风速度不宜超过3m/s。

5)通风口应采取可靠的措施防雨水进入,应加设能防止小动物进入的金属网格,网孔净尺寸不应大于10mm×

23

10mm。

6)地面风亭外侧设置的进、排风口,以及直接与之连通的风井等区域,需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人员侵入。

7)电缆隧道设计时应对通风设施的噪声进行控制,采取必要的减振隔声措施。地面风亭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和要求。

5.6.7 电缆通道消防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应按重要性配置以下安全措施:

1)电缆通道实施防火分隔;

2)对电缆通道和电缆本体实施阻燃和防止延燃; 3)设置消防器材;

4)设置火灾自动监控报警系统; 5)设置火灾自动灭火系统。 5.6.8 电缆通道排水

1.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内应设置集水井和自动排水设备,同时所有管孔应进行防水封堵。

2.集水井内潜水排水泵宜采用两台,一用一备,必要时同时启动。排水泵出水管应就近接入城市排水系统或其他可靠出路,并应在排水管的上端设置逆止阀。

3.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底板宜设置排水明沟,并通过排水明沟将舱内积水汇入集水坑。排水明沟的坡度结合隧道坡度确定,不宜小于0.5%。

24

5.6.9 温湿度监测

温湿度监测系统宜与通风系统统一配置,实现联动,重要电力隧道水位信息可传回监控主机。

隧道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影响到设备运行和人员健康的重点区域设置温湿度监测装置。

温湿度传感器安装在电缆隧道内部,安装高度宜为90cm,采用壁挂式安装方式。

5.6.10 水位监测

水位监测系统宜与排水系统统一配置,实现联动,重要电力隧道水位信息可传回监控主机。

隧道内积水隐患点处设置积水水位传感器。 5.6.11 视频监测系统

视频监测系统主要安装在隧道出入口。摄像机的安装位置应避免或减少图像出现逆光,并能清楚显示出入监控区域人员面部特征等。

视频监测系统由前端设备、传输设备、记录(显示)设备组成。

5.6.12 门禁监控系统

门禁监控系统主要设置在隧道人员出入口。

门禁监控系统由门禁控制器、开门按钮、读卡器、电控锁组成。门禁控制器安装在门上方的控制箱内,电控锁安装在门上完成门的锁闭。

门锁的开闭状态能传回监控主机,并实现远程操作。

25

5.6.13 电子井盖监控

井盖监控装置安装在电缆终端站、隧道出入口井盖处。 电子井盖监控系统由监控主机和井盖监控装置组成。电子井盖监控主机安装在电缆汇集的变电站中。井盖的开闭状态能传回监控主机,并实现远程操作。

5.7 电缆防火 5.7.1 阻燃电缆的选择

电缆隧道、综合管廊电力舱敷设的电力电缆应选用阻燃电缆。

5.7.2 电缆防火措施

1.密集区域(4回及以上) 的电缆接头应采用防火槽盒、隔板、防火毯、防爆壳等防火防爆隔离措施。严禁在变电站电缆夹层、桥架和竖井等缆线密集区域布置电缆接头。

2.在电缆沟、隧道、综合管廊中,需按规范规定设置防火墙或阻火段。

3.在接头两侧电缆各约3m区段和该范围内邻近并行敷设的其他电缆上,宜采用防火涂料或阻火包带实施阻止延燃。

4.弱电、控制电缆等低压电缆及光缆应与电缆隧道内其他设施隔离,可采用耐火槽盒敷设。

6 电缆及附件 6.1 电缆型式选择 1.电缆导体

26

110-220kV电缆应选用铜芯电缆,每回路应选用单芯电缆。

标称截面积为800mm2以下的导体应采用紧压绞合圆形结构;标称截面积为800mm2以上应采用分割导体结构;800mm2可采用紧压绞合圆形结构,也可采用分割导体结构。

2.电缆绝缘

电缆宜选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并采用绝缘层与导体屏蔽和绝缘屏蔽三层共挤干式交联工艺。

3.电缆护层

1)110-220kV电缆金属护套材料宜采用铝,外护层材料采用聚氯乙烯或聚乙烯。

2)在防火要求高的场所宜采用含有阻燃剂的外护层。 3)有白蚁危害的场所应在非金属外护层外采用防白蚁护层。

4)有鼠害的场所宜在外护层外添加防鼠金属铠装,或采用硬质护层。

5)有化学溶液污染的场所应按其化学成分采用相应材质的外护层。

6)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缆应有纵向阻水功能。

7)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在隧道、电缆沟、变电站内、桥梁内应选用阻燃电缆,其成束阻燃性能应不低于C级。

27

4.常用电缆型号 型 号 名 称 使用范围 ZC-YJLW02-Z 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氯乙烯可在有防火要求的地方使用,并外护套阻燃C类纵向阻水电力电缆 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交联聚乙烯绝缘皱纹铝护套聚乙烯外可在潮湿环境及地下水位较高的护套阻燃C类纵向阻水电力电缆 地方使用,并能承受一定的压力 ZC-YJLW03-Z 6.2 电缆截面的选择

1.电缆导体最小截面的选择,应同时满足规划载流量和通过可能的最大短路电流时热稳定的要求。

2.交联聚乙烯电缆线路正常运行时导体允许的长期最高运行温度为90℃,短路时最高温度为250℃。

3.电缆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结合敷设环境来考虑,并按JB/T 10181计算公式计算。

4.电缆线路的载流量,应根据电缆导体的允许工作温度确定,需结合电缆各部分的损耗和热阻,以及敷设方式、并列回路数、环境温度、散热条件、土壤热阻系数等边界条件计算确定。

6.3 电缆附件的选择 1.电缆接头

绝缘接头的绝缘隔离板应能承受所连电缆护层绝缘水平2倍的电压。

2.电缆终端

1) 110kV及以上户外终端宜有以下配套部件:防晕罩或屏蔽环;终端与支架绝缘用的底座绝缘子。

28

2)不外露于空气中的电缆终端装置类型应按下列条件选择:与变压器直接连接时宜选用油浸式终端;用于SF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直接相连时应选用GIS终端。

3)户外电缆终端的外绝缘必须满足环境条件的要求。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外绝缘的泄漏比距不应小于25mm/kV,并不低于架空线绝缘子串的泄漏比距。

4)GIS终端的结构和尺寸应和变电设备相匹配。 5)电缆架空线引线应经支撑绝缘子连到电缆终端。 6)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线路不应选择户外干式柔性终端。

3.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同一受电端的双回或多回电缆线路应选用不同生产厂家的电缆、附件。110(66)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缆的GIS终端和油浸终端宜选择插拔式,人员密集区域或有防爆要求场所的应选择复合套管终端。

4.常用电缆附件型号 型号 产品名称 主型号 含副型号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液体填充绝缘复合套管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c级;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液体填充绝缘复合套管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d级;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液体填充绝缘复合套管终端,外绝缘污秽等级e级。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干式绝缘GIS终端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直通接头,无保护盒;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直通接头,玻璃钢保护盒; 29

YJZWFY2 YJZWFY YJZWFY3 YJZWFY4 YJZGG —— YJJTI0 YJJTI1 YJJTI YJJTI2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直通接头,绝缘铜壳保护盒。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绝缘接头,无保护盒; YJJJI YJJJI0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绝缘接头,玻璃钢保护YJJJI1 盒; YJJJI2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用整体预制橡胶绝缘件绝缘接头,绝缘铜壳保护盒。 6.4 电缆线路雷电过电压保护

为防止电缆和附件的主绝缘遭受过电压损坏,应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露天变电站内的电缆终端,必须在站内的避雷针或避雷线保护范围以内,以防止直击雷。

2.电缆线路与架空线相连的一端应装设避雷器。 3.电缆线路一端与架空线相连,而线路长度小于其冲击特性长度或者电缆线路两端均与架空线相连,应在两端分别装设避雷器。

6.5 电缆金属护层接地 1.电缆金属护层接地 1) 单点直接接地

单芯电缆线路采用线路一端或中央部位单点直接接地。 2) 交叉互联接地

单芯电缆线路采用交叉互联接地时,宜划分适当的单元设置绝缘接头,使电缆金属护层分隔在三个区段,每单元系统中三个分隔区段长度宜均匀。

3) 分段长度的要求

电缆分段长度应满足要求。排管内电缆的单段长度不宜

30

超过600m,隧道内不宜超过700m;电缆的换位段设置应均衡,3个换位小段应长度差满足要求;改接电缆线路应尽量减少中间接头的数量,中间接头的距离不近。

2.电缆金属护层接地主要设备选型要求 1) 回流线

实行单点直接接地的单芯电缆线路,如系统短路时电缆金属护层产生的工频感应电压,超过电缆护层绝缘耐受强度或护层电压限制器的工频耐压,或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对临近弱电线路有干扰时,需沿电缆线路平行敷设一根回流线。回流线的阻抗及两端接地电阻,应达到抑制电缆金属护层工频感应过电压,并应使其截面满足最大暂态电流作用下的热稳态要求。回流线的排列布置方式,应使电缆正常工作时在回流线上产生的损耗最小。电缆线路任一终端在发电厂、变电站时,回流线应与电源中性线接地的接地网连通。

2)接地缆

接地缆应尽可能短,3m之内可采用单芯塑料绝缘线,3m以上宜采用同轴电缆;接地缆的绝缘水平不得小于电缆外护套的绝缘水平;接地缆截面应满足系统单相短路电流通过时的热稳定要求。回流线、接地缆(铜芯)截面参考选型表如下: 电压等级 (kV) ≥220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短路电流 (kA) ≤19.6 回流线、接地缆(铜芯)截面积 (mm2) 120 31

电压等级 (kV)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短路电流 (kA) 19.6~24.5 24.5~30.3 30.3~39.3 39.3~49.2 49.2~65.6 ≤16.4 16.4~20.6 回流线、接地缆(铜芯)截面积 (mm2) 150 185 240 300 400 120 150 185 240 300 110(66) 20.6~25.4 25.4~32.9 32.9~41.1 3)接地箱

电缆护层接地箱可分为直接接地箱、保护接地箱和交叉互联接地箱。电缆护层接地箱箱体不得选用铁磁材料,并应良好的密封,固定牢固可靠,接地箱的防水密封性能满足IP68的要求。

4)护层电压限制器

实行单点直接接地和交叉互联接地的单芯电缆线路,为防止护层绝缘遭受过电压损坏,应按规定安装金属护层电压限制器,并满足下列规定:在系统可能的大冲击电流作用下的残压,不得大于电缆护层冲击耐受电压的1/

2;可能最大

工频过电压5s作用下,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能够耐受;可能最大冲击电流累计作用20次,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不被

32

损坏;电缆护层电压限制器的残工比一般选择在2.0~3.0。

7 电缆终端塔、杆

在架空线改为入地敷设处大部分会采用电缆终端杆(塔),一般为在杆(塔)身设置电缆平台,引线至杆(塔)头接至平台上。

7.1 一般规定

1.终端塔、杆的接地与电缆线路的接地应分别独立设置。 2.终端塔(杆)平台高度应综合考虑安全防护和运行检修便利的要求,各种电气设备布置需满足带电设备电气间隙(表7.1)的要求。平台上根据需要安装避雷器、户外终端、支柱绝缘子等,接地箱等。户外电缆终端安装高度可根据使用需要在2.5~10.0m范围内进行调整。

表7.1 室内外配电装置的安全净距(mm) 运行电压(kV) 相-相 室内 带电部位-地 相-相 室外 带电部位-地 400 900 1800 3800 300 850 1000 1800 2000 - 4300 35 110 900 220 2000 500 - 注:海拔超过1000m,上述值应进行修正。

3.终端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满足环境的风力、地震等级、工程防火和防腐蚀的要求。能支承终端的全部荷重、导线拉力和安装维修临时附加负荷(平台均布荷载按2.0kN/m2考虑考虑)。

33

4.支架必须与接地网可靠连接,以型钢制成的户外终端支架应热浸镀锌,无尖角和毛刺。

5.电缆在终端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预留的余缆不应形成闭合磁回路。

7.2 技术要求

1.110kV及以上电缆终端塔、杆宜设置围栏,围栏高度宜按照2m设置;终端站应设置防护围墙(栏),防护围墙(栏)高度宜按2.3m设计。电缆终端塔、杆在靠近行车道时需考虑防撞设施。

2.绝缘子安装间距3~5米,并保证电缆终端头端部以上3m范围有刚性固定,电缆终端头以下1m电缆保持垂直,不得弯曲。

3.电缆登杆(塔)处,凡露出地面部分的电缆应套入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保护管加以保护。露出地面的保护管总长不应小于2.5m,且应采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保护管。

4.缆终端头附近交叉杆件的紧固件应避免在电缆周边形成闭合电磁回路,减少因涡流和磁滞损耗而导致电缆局部发热。

5.电缆终端塔、杆引下布置图只供参考。

34

图7-1 单回电缆终端杆引下布置图

35

图7-2 双回电缆终端杆引下布置图

36

图7-3 单回电缆终端塔引下布置图

37

图7-4 双回电缆终端塔引下布置

38

附录A 电缆标准截面参考载流量

1)空气中环境温度为40℃;土壤温度25℃;导体最高工作温度90℃;

2)土壤热阻系数1.2℃·m/W。

3)排管通道按埋深1m,管道间距0.35m,按玻璃钢管、MPP管或PE管考虑。

4)隧道内按水平排列考虑,相间距为2倍电缆外径。 5)顶管、盾构隧道内电缆载流量根据电缆敷设方式,参考隧道内电缆载流量。

6)电缆沟由于实际散热条件较差,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7)排管通道中参考载流量表 电压等级 (kV) 电缆截面 (mm2) 回路数 (回) 1 110 630 2 3 4 1 110 800 2 3 4 1 110 1000 3 4 39

参考载流量 (A) 819 656 564 519 918 732 628 577 1069 846 723 663 2 电压等级 (kV) 电缆截面 (mm2) 回路数 (回) 1 参考载流量 (A) 1144 904 772 708 1297 1018 866 793 1040 826 707 649 1112 881 753 691 1251 984 838 1353 1057 1432 1112 110 1200 2 3 4 1 2 110 1600 3 4 1 2 220 1000 3 4 1 2 220 1200 3 4 1 220 1600 2 3 1 220 2000 2 1 220 2500 2

40

8) 隧道通道中参考载流量表

电压等级 (kV) 电缆截面 (mm2) 2500 2000 220 1600 1200 1000 1600 1200 1000 800 110 630 400 300 240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1050 800 690 600 参考载流量 (A) 2200 1980 1750 1500 1350 1805 1570 1430 1250 敷设方式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隧道 排列方式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