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评价的研究

2020-08-08 来源:步旅网
档案编号: 前 言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的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从学生角度生来看,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评价必须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一、评价的基本理论

(一)评价的概念

在汉语里,“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最常用的“assessment”一词来源于拉丁动词“assidere”,

[1]

意指“作为评价者的教师‘坐在考生旁边’”,因此他解释“评价者由教师来担当,但他的行为不仅是评价者,而且是为了学生的利益并支持学生”。它包括评级(正式或非正式的)、考试和考核。可以用于评定学生在某一学习过程中的成绩,也可以评定某一特定职业申请者的态度,也可以评定教师的能力。评价领域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领域,评价是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所做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因此,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

(二)教学评价的概念

1.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活动过程的观察与信息的搜集,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

2.教学评价的功能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但对教师的教学起导向、激励、反思、改进的作用,更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教学评价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种类作不同的划分。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接照评价方

[2]

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三)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评价,评价目的以甄别为目标,鉴定他们在群体中的位置(把学生分等级;教师评优);重视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是教研员、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被评价者是教师和学生。上级与下级;批评与被批评;高高在上,俯视;评价方式单一、浅显(以一次考试来判断教师教的好坏和学生学的好坏,就好象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评价方式一元化(目标一元,方式一元,评价主体一元);(课堂教学评价仅停留在对课堂活动的浅层判断上,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是否完成,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果等);评价内容注重教师教; 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等等,其弊端已经显现。

[3]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1.新课程评价要求尊重被评价者的主体性,提高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2.新课程评价应该致力于对被评价者的理解,应该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同情与理解的过程。

3.新课程评价强调要将日常课程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区分开。

4.新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利

[4]

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

5.新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评价内容要多元。

6.新课程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原则

(一)评价的激励性与诊断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要注意评价的作用不是诊断学生对学业掌握情况,激励学生并改善和优化教育的过程。不能将评价单纯作为测量学生学习情况或者给学生排名的工具,切忌利用评价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准备,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同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二)评价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原则

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作为客体的知识只有内化于学生的认识结构、能力和情感体系之中,才能成为主体内部的稳定结构。离开了这一内化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一方面评价体系应有利于体现、反映和引导学生主体性发挥(如把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广度、参与深刻度、参与时间、参与效果列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也应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制约、自我完善的作用。同时,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为强烈,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的发展性与多元化原则

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影响和表述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坚持多因素、多指标的全面评价,避免个别少数因素的片面评价,但要注意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抽取最能反映创新性思维水平的本质因素作为制定评价指标的依据。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途径的多元化,单纯的定量测量、测验是不够

的,要注意运用调查、问卷、评议、观察、记录、考察等多种方式方法,要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描述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测量和外显行为的考查相结合,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

由于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同,再加上计算机目前已不同程度地进入家庭,这样,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尊重个体差异,体现灵活开放,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过程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评价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评价的内容

(一)基本知识的评价

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信息伦理与道德等。基本概念是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中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二)基本技能的评价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评价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是实际操作,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有在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一个过程的测评,来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如打字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的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成绩。

(三)创新能力的评价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创新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对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WORD后,给学生布置一份作业: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电子板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大的主题比如:2008北京奥运、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创作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评价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使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四)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才能为课程整合打好基础。评价综合应用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如学习了演示文稿软件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题目如“小小的我”“我的理想”等,要求学生制作出来,并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教师给出评定标准,由全体师生做评委,大家互评自评,成绩现场打出,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学生在评分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优点。

四、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与策略

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具备第四项基本生存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

[5]

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依据以上要求和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评价方式与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学科的形成性评价,更多的要依靠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与技术也有所不同。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可以采取自我调节式评价(学习者可以进行一些提问回答,练习自测和量表自评等);计算机辅助测验(可以做些联机测试,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等);电子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

(二)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比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课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评价与预测,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具有了怎样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为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确立提供先决条件。

(三)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具核心特点是关注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按主体一般分为学生自评、学习互评、教师评价三种。比如在学习完WORD文本编辑软件之后,要求学生创作一份电子板报,我们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作了如下评价量表,实现过程性评价。

《板报设计》过程评价量表

态度 分数 10 标准描述 乐于参加活动,积极,认真,主动 自评 生评 师评 7 4 1 10 合作 7 4 1 10 情感 7 4 1 10 创新 7 4 1 总分

能够参加认真,能完成分配的任务 参加活动比较认真,但有缺席的现象 不够认真,没有很好完成任务 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吸纳别人正确意见 有较好的合作精神,注意听取别人意见 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能和别人一起工作 缺乏合作精神,较难和别人相容 自始自终保持饱满热情,不怕困难 有饱满的热情,但是有时不稳定 有一定的热情,能跟随同伴一起工作 缺乏热情,勉强地参与工作 经常提出有价值、能采用的建议 能提出一些有创意的建议 提出过有创意的建议 很少提出建议 通过上面的实例,我们体会到:在过程性评价中,通过学生自评能够考察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对学习任务的意向、学习的习惯,以及透过学习过程反映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等,给学生以信息反馈,唤起学生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使其对自身建立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这样,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变化,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克服高原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以过程性评价作为交流的平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和提醒,可以促进他们不断自我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水平。考试测验不能完全考出来的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解决现实科学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过程性评价表现出来。过程性评价给学生提供展示阶段性成果的平台,激励学生学习和产生成就感,尝试探究的乐趣,为学生提供了

[6]

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评价以课堂为主要途径,以学习方式为重点,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四)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知识后,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对表现的评价。它的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

如果把表现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归结为表现性技能的话,那么表现性技能是由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情感要素等各层次的要素构成的。例如,考察学生数据库规划、设计、建立、使用与维护的实际能力,要同时关注学生对有关数据管理思想方法、对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的掌握,考察学生熟练使用某种数据库软件的技能水平,并要考虑学生在整个操作中是否能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在表现性评价中的主要评价内容是技能要素,知识性要素可以在对技能进行评定前用如前所述的测验方法加以测量或进行部分的评定,而在表现性评价也不能忽视对情感性要素的评

价。所以,制定表现性评价计划时,要全面考虑一个成功表现的所有构成要素,不能有所偏废。

(五)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作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作出评定。如我市已于去年开始对初三学生进行中考信息技术考试的试点,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进行题库存随机抽题测试的办法, 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全面性。

[7]

结 论

总之,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呼唤全新的,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培训学生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等信息素养,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是这场改革的关键一环,作为学科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刘雍潜.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14-116. [2]孔艳秋,王艳秋,李国祥. 探究新课程[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1-23.

[3]素质教育的评价观 素质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C]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

[5] 苗逢春.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6]农夫. 实施新课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2.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C],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51-152页.

[8] 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247-292. [9] 刘玉娟,张维新.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2.5.

[10]莫景祺,朱德全.美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范畴[N]. 课程·教材·教法,2001.3.

[11]张玉田.巴班斯基的评课标准. 学校教育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12]陈旭、王淑敏 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 课程·教材·教法 [N]200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