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策略研究
2020-04-12
来源:步旅网
2014年 i期 No,1,2014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la Science Edition) (总第172期) (Spr NO 172) 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策略研究 甘荣俊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外语外贸系 广东增城511325) 摘要:省际毗邻地区通常是各省的边缘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由于它们有非常 良好的门户地理优势,使得它们在各省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一体 化的背景下,省际毗邻地区只有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开展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化分力为 合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湘鄂赣地区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地带,在中部崛起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非常必要。以湖南岳阳市、湖 北成宁市和江西九江市这三个彼此接壤的典型的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湘鄂赣省际毗邻地 区经济开发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分工协作 中部崛起 中图分类号:F114.46;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4)01—0116一(05) 省际毗邻地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 区域在接壤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 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 大任务。中部地区的湖南岳阳市、湖北咸宁市和 江西九江市这三个地级市比较典型,这三市均地 处华中腹地,长江黄金水道依境而过,山水相连、 彼此接壤,成“品”字型结构,无论是气候、地 形地貌、自然资源还是语言、文化、经济、社会 等方面都及其相似,该地区集资源富集区、老区、 山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其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 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习俗、产业结构、发展 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由于受自然地 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优劣与行政区划刚 性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省际毗邻地区一般具有对 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 变”作用,从而产生了“边界效应”,发展存在 着诸多矛盾,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分工与合作难 以展开,从而制约着这些地区生产要素的优化配 置和区域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对省际毗邻地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2 J。因此省际毗邻地区 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期都是投 资的边缘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其 有良好的门户地理优势,使得它们在各自经济发 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 研究,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基于此,以 中部地区的湖南岳阳市、湖北咸宁市和江西九江 市这三个彼此接壤的典型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 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 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概况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 一易被忽视但却影响三省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 大问题。三市都有着良好的门户地理优势,位于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汇处,因此它们在各自省内经济发展中起到非 常重要的作用。见图1。 、图1 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区位图 (二)现状分析 虽然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三市内部具有明显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甘荣俊(1982一),男,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规划与物流贸易。 2014年第1期 九江学院学报 ・117・ 的同质性,但由于该区域各市的区位条件、资源 九江市最高,岳阳市其次,咸宁市最低;2012年 禀赋、发展水平不同,经济活动方式和内容各有 岳阳市、咸宁市和九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 其特点,又呈现出地域空间上的差异性,受省级 别为687.40亿元、281.68亿元和382.66亿元, 行政边界“切变效应”的影响,该区域内部经济 三市地方财政总收人分别达到230.65亿元、 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45.82亿元和220.86亿元,见表1和表2。从 (1)从经济总量角度看,2012年岳阳市、成 2012年湘鄂赣毗邻三市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岳 宁市和九江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9.92亿 阳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相 元、760.99亿元和1420.10亿元,三市的年人均 对较低,这表明虽然三市均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 GDP分别为39831元、25546元和29752元,其中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 岳阳市经济总量规模和人均规模最大,九江市其 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三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并不十 次,咸宁市最低。2012年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 分明显,呈现出岳阳市和九江市相对较强而咸宁 别为1168.11亿元、756.28亿元和1326.33亿元, 市相对较弱的格局。 表1 湘鄂赣毗邻地区三市2012年人口、土地面积和综合经济情况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岳阳市、成宁市和九江市)、《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2 年)整理 表2湘鄂赣毗邻地区三市2012年各项经济发展指标统计表 资料来源: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岳阳市、咸宁市和九江市) (2)从城镇化水平角度来看,根据2010年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岳阳市、咸宁市 和九江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46%、42.7%和 42.5%,岳阳市将率先进入城市社会阶段。在市 辖区规模上,咸宁市市辖区面积超过1500kin , 岳阳市达到1200km ,而九江市不到600kin ,湘 鄂赣省际毗邻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 比较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 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见表1,但是随着城镇化水平 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 快拓展。 (3)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2012年岳阳市、 成宁市和九江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为55.5%、 47.3%和57%,三市平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 为13.0:53.3:33.7,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典型 的“二、三、一”结构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学家 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 阶段界定,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尚处于工业化中 期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相 对滞后。见表1。 (4)从主导产业角度来看,区域的差异导致 了区域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专门化部门,促进 区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区域合作与竞争。在湘鄂 赣省际毗邻三市中,岳阳市重点发展化工、建材、 制冷、纸业、饲料、医药6大工业支柱产业,九 江市的九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石化、服装纺织、建 材、电子、医药、包装、物流企业、船舶制造业 等,咸宁市将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 食品饮料、森工造纸和电力能源六大产业定位为 支柱产业,见表3。三市均重点布局纺织服装、电 力和建材等行业,岳阳市与九江市在石化、建材、 纺织和医药行业上存在交叉,岳阳市与成宁市在 电力、造纸、建材和机电制造上存在交叉,而九 江市与咸宁市在电力、建材、纺织等产业上存在 ・ll8・ 甘荣俊: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策略研究 交叉。这体现了湘鄂赣省际毗邻三市产业布局同 质化现象严重,产业结构雷同,极易引起相互间 城市 的恶性竞争的现实问题。 表3湘鄂赣毗邻三市专业化产业概况 专业化部门 化工、建材、制冷、纸业、饲料、医药6大工业支柱。有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企业巴陵公司和长炼集团公司、 有亚洲最大的苎麻纺织企业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有全国最大的客车空调生产企业恒立公司、有全国十大纸 …’ 厂之一的岳阳纸业集团,还有湖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华能岳阳电厂。近几年来,先后有岳阳恒立、正虹科技、 岳阳兴长、天一科技、岳阳林纸等10家上市公司,在全省仅次于长沙位居第二。 石化、服装纺织、建材、电子、医药、包装、物流企业、船舶制造业行业中,华东地区重要电力基地,华中 电网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九江发电厂、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炼油、化肥、化工),国电九江分公司,信华集 … 团,民生集团、思达电子、意百达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博莱为龙头,大力培植医药产业;培植壮大以鑫山、 源达水泥为龙头的建材业;扩大以智盛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发展以丰达塑化为龙头的化工产业。 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制造、食品饮料、森工造纸和电力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分别是以晨鸣纸业、巨宁 一’ … 公司、联乐集团为主的森工造纸产业;以田野集团、三环方向机和赤壁起重设备制造为龙头的机械电子制造 业;以红牛、今麦郎为龙头的食品饮品业,主要生产饮料、饮品、茶叶以及酒精类饮品等产品;纺织业主要 龙头企业有洁丽雅、精华集团等;冶金建材行业主要龙头企业有武钢森泰、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等。 来源:根据岳阳、九江和成宁三市地方志整理 二、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行政区划刚性约束 (二)自然地理环境阻隔 中国城市的形成多是基于行政驻地和军事驻 点,政治和军事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多数 省级行政边界线是以蜿蜒曲折的江河、山脉走向 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各级 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为了减少边界地区的纷争,历 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利益主体,导致行 朝历代的行政管理者也力求将边界设在有自然障 政边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致使 碍阻隔、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之处 J。湘鄂赣省 “诸侯经济”现象的出现与蔓延。湘鄂赣省际毗邻 际毗邻地区属于我国南方丘陵区,地处洞庭湖平 地区涉及到湖北咸宁市、湖南岳阳市和江西九江 原、江汉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交汇处,其问又受幕 市近30个县级行政单位,其行政治区地理属性与 阜山脉的阻隔,使其成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个体, 省、市、县三级的发展层级势差束缚于“各自为 三市这种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着其交通运输 政”的传统观念: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自主 的发展与区域一体化市场的形成。目前,湘鄂赣 权的膨胀、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地方干部的政 省际毗邻地区由于其城镇主要分布于幕阜山脉两 绩考核制度以及交通网络体系的连通性与容纳性 侧地势相对较低洼的河谷地带,人口与经济聚落 尚低。在行政区经济利益最大化驱动下,湘鄂赣 规模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具有带状的 省际毗邻地区各县市从本位利益出发不断提升边 城市分布特征,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界功能,使其对各省毗邻区域的产业、资源、市 并且有些地段通行能力差。根据距离衰减规律, 场等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分工协作产生严重的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问的作用与距离的 阻隔作用,而随着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区域化趋 平方成反比,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行政中心的辐 势加强,又进一步强化了省际边界的阻隔作用。 射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经济发展水 这种行政边界的刚性固化作用导致湘鄂赣省际毗 平逐逐级降低,而丘陵山地的阻隔又强化了这种 邻三市因其所属各省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基础 地理要素间辐射作用的减弱。 设施、扶持落后地区发展等所采取的政策不同、 (三)区域禀赋差异与不平衡发展 内部经济差异的演化而拉大了其经济差异。行政 由于各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口密 管理体制的刚性约束造成了区域市场的分割,限 度、技术水平以及原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条件 制了区域一体化进程,从而影响整个湘鄂赣省际 的不同,生产力布局受各地区具体条件的影响很 毗邻地区的发展。 大,各地区之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地域 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是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差 异产生的重要因素(仇方道,2009)。随着中国社 2014年第1期 九江学院学报 ・l19・ 差异使各县市相应取得某种排他性优势,从而使 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存在 差距,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布局具有鲜 明的地域特点。资源禀赋良好的区域具有吸引新 的经济要素集聚的功能,能够自发地增强自身实 力,促进自我发展,进一步引起新的集聚;反之, 区域资源禀赋较差的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 要素,不具备经济起飞的能力,对区内企业产生 是区域经济演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 下,要真正解决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一体化 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必须顺应市场化改革趋势,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政府体制创新。 (1)协调湘鄂赣毗邻地区发展,成立国家战 略层面的经济协作区。省际毗邻地区的经济开发 区建设是区际空间结构重组的新形式。湘鄂赣毗 邻地区可以借鉴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模式,利用 离心力・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三市由于其各自资 源禀赋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别 作为湖南省和江西省第二大城市的岳阳市和九江 市以其良好的港口区位优势而受到各自所属省内 的重视,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咸宁市。 (四)低效竞争的城市博弈 “囚徒困境”常常用来说明自利的个体行为并 没有导致社会的最佳结果,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自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 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职能是不断变化和调 整的,政府在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的作用有所区 别,各地区政策的制定会出现类似“囚徒困境” 的局面。若省际毗邻地区都认为不合作对自己有 利,因此选择“各自为政”,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 化为出发点决策,整个区域却可能偏离共同利益 最大化目标,各区域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如果 一方选择合作,另外一方单方面选择不合作,而 获得“搭便车”的收益,这样则会损坏合作方的 利益,整个区域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总体而言, 当区域间地方政府竞争大于合作时,低效竞争的 城市博弈容易导致区域间主导产业结构趋同以及 地方政府的保护性竞争。刘玉亭等将相邻省级行 政边界区域分为3种不同类型:弱弱毗邻型、强 弱毗邻型、强强毗邻型,并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 几个典型省际毗邻地区的区域特征。湘鄂赣省际 毗邻地区三市主要体现出强弱毗邻型、强强毗邻 型这两种相对的毗邻类型,其中岳阳市与九江市 属于强强毗邻型,而这两市与成宁市又属于强弱 毗邻型,因此岳阳市与九江市由于双方经济实力 都比较雄厚,经济及产业结构比较完整,合作的动 力不强;而这两市与咸宁市却由于其优势条件、 限制因素明显不同,经济上互补性较强,联合愿 望强烈。 三、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的对策与 建议 (一)适应市场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 行政体制创新。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也 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创新要素积累为核心,设立 幕阜山经济协作区。推进经济协作区的发展,应 建立健全省际高层决策会商、毗邻地区联席会议、 专家咨询论证与地方协作共治等制度,探索省际 资源开发、设施配置、市场营运、生态环境保护 与治理等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构建中央主导、省 际联动、城市引领的区域协作模式。经济协作区 应加快形成以“品”字型经济带为骨架,以岳阳、 九江和咸宁等中心市区为支撑,以县(市)城为 基本单元的空间发展格局。 (2)消除行政壁垒和人为障碍,共同策划并 整合区域资源,加速构建区域内一体化、多层面 市场体系。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推进,加深了 区域经济联系,使得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 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要素,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 周围地区的影响。因此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应 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以“整体规划、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为原则,共同打破地域封锁、保护与 歧视,合作整合区域资源,加速构建区域内一体 化、多层面的市场体系,充分促进区域间市场要 素的自由流动。具体来说,一是在省际高层引导 下,创建区域市场协同开发机制,共建区域品牌; 二是开展区域执法联动,有效维护经营者的合法 权益。 (3)建立经济协调机构,实现行政体制创新, 纠正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相悖的行政区经济。建立 经济协调机构,削减省一级的部分经济管理方面 的权力,同时又把削减出的这一部分权力集中到 高于省级政府的行政协调机构,由该机构统一筹 划省际毗邻区域的经济发展,侧重于协调制定并 组织实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以及协调处理 区际利益冲突、对侵害区域共同发展利益行为进 行调查和处理等方面 。 (二)优化区域布局模式,推动区域产业分工 与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关联。 (1)优化城镇布局。中心城镇是带动区域大 发展的重要“引擎”,优化城镇布局关键在于培育 中心城市增长极。根据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的实 ・l2O・ 甘荣俊: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开发策略研究 际情况,构筑集约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适当扩 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有序承接人口 转移;加快建设重点乡镇村落等综合服务和集聚 辐射功能强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拉动地区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优化产业布局。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应 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布局与区域功能 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协调,优化工业 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 和较高水平的工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山一江一湖 型生态农业、特色资源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和区 域商贸物流业等特色产业出发,建设特色产业基 地和产业园区,形成对区域经济具有主导性、支 撑性和基础性影响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核心竞 争力。 (3)优化交通布局。优良的交通、通讯等基 础设施是商品和生产要素顺畅和快速流动的载体, 是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 件 。湘鄂赣省际毗邻地区需要以规划为引领,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大交通 框架布局,加快省际公路、铁路、内河航运等综 合运输网络建设,提高跨省交通通行条件和交通 设施水平,实现毗邻地区交通主骨架内的干线互 通,构建畅达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大通道, 形成连接长沙、武汉、南昌、合肥等周边大城市 的2小时经济圈,吸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三大城市群的资源要素。 (4)优化生态环境布局。湘鄂赣省际毗邻地 区应该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其区域自然 与经济发展特点,合理划分生态功能区域,做好 本区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重点是省际跨界小流域 规划、生态林基地规划、生态景观规划、生态县 规划。边界区域要开展生态合作,有步骤地实施 生态建设方案,按照客观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规律 集中成片建设幕阜山地区生态基地,实现生态资 源的共享,共同建设幕阜山生态“绿心”,打造长 江中游生态屏障示范区。 (三)加强区际联系,共同规划“中三角”, 力推上升为国家战略 区际分工与合作、优势互补推动了区域经济 非均衡协调发展 J。湘鄂赣省际毗邻区域具有很 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资源优 势、工业基础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和历史文化资 源优势。同时,三市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 产业基础,潜在市场巨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具备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 极的基础。但也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工 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 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三省以及毗邻 三市应该合力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该 区域打造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 海”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中三角”, 并力推其上述为国家战略,推进区域的产业一体 化。三市应该坚持发挥一体化经济社会的“累积 效应”和“扩散效应”,构建城市布局合理、市 场开放、产业互补、信息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 区域一体化经济社会共同体,以降低交易成本、 行政成本、制度成本,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 力。省际毗邻地区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可突出 联合申报项目、共同开发区域资源、基础设施共 建、生态环境共治、统一市场共建,促进省际毗 邻地区整体合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仇方道,佟连军,朱传耿等.省际边缘区经 济发展差异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以淮 海经济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 451. [2]王凯.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的空间矛盾 及调控机制探讨[J].人文地理,2005(3): 122. [3]朱传耿.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5. [4]王义民,李文田.省级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 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4): l5. [5]刘玉亭,张结魁.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模式探 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45. [6]王铮,武巍,吴静.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溢 出分析[J].地理研究,2005(2):243. [7]韩塔娜.行政区划与我国的行政区域经济 [J].北方经济,2008.(11):29. [8]陈广汉.中国区域整合最新动态[N].南方 周末,2004—06—03 [9]杜肯堂,戴士根.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7. (责任编辑程远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