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1.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3.学习(广义的理解):学习是任何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4.亲子互动:就是伏努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5.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仙湖影响。是以个人的行为引起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改变其价值观的任何过程。
6.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7.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8.心理素质:一个稳定的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9.绝对评价: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10.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会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11.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12.幼儿园教育评价:是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产生(或将要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13.指导:一种是指令性的,即“指示教导”之意;一种是指向性的,即“指点引导”之意。 14.非指导性教学策略:教师主要对幼儿实施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这样就能指导幼儿认识自我
15.系统的教师指导:是一种步步推进的指导方法,它从遇到问题始,到解决问题止,整个发现过程都予以必要的指导。
1
16.教学事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之相对应并对学习过程起促进作用的外部条件。
17.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18.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19.自我导向:指一个人的行动总是他想做什么和要怎么做的结果。
20.内在动机:产生于本人或活动本地很参与活动的动机或内驱力,其报偿产生于所从事的活动本身。 2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22.假装:游戏中想象和现实是并存的。是儿童游戏最为显著的特点。
23.剩余精力说:动物和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的能量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能量必须寻找方法或途径去消耗它,而游戏是释放剩余能量的最佳方式之一。
24.指导游戏法:是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伴有在内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25.生活预备说: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未来生活的准备。
26.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 27.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戏的雏型。
28.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29.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统一团体的平均成绩获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30.广义的学习定义:是人与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里变化过程。 31.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2
32.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与之相对,其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33.学习准备:所谓学习准备,又称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34.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35.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36.试误说:桑代克让饿猫在迷笼中在进行“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37.效果律: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的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
38.操作条件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39.顿误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某种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知觉,观察和理解其内在联系或一定的关系,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总结和概括出一般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0.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41.观察学习: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者来说是新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表征,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42.替代强化:观察到的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的行为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榜样行为的表现,就是说,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受到替代强化的影响。
43.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
3
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44.幼儿学习:是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 45.肖像表征: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
46.迁徙: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4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的。
48.技能:(狭义)指技能的初级阶段获初级水平。(广义)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49.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
50.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51.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52.技能学习:通过练习去逐步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
53.原型定向:就是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了解原型的动作结构,即动作构成要素及动作次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也就是使主题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
54.表征: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55.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头脑内部转变的过程。
56.运算:是指一种内化了的动作,一种可逆的动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 5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58.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
59.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4
60.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61.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62.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不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63.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4.幼儿社会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65.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用性的综合科学。
66.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67.角色扮演:个体通过社会角色,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社会规范,形成自我概念,达到自我定向。
68.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体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9.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70.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
71.主观评定性:是指由有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72.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其创造性水平的方法。 73.自我表现材料: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能充分发展各个幼儿创造性反应能力的绘画、拼图、泥工、绣花、舞蹈等媒体。
7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5
75.生活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入园到离园期间内,除游戏、教学以外的一切活动。
76.游戏活动:包括幼儿的自由游戏活动和教师的游戏教育活动。
77.自由游戏:是幼儿个人的自由活动,其特点是计划自定、材料自选、游戏方式方法自定、伙伴自选,学习的性质是发现学习。
78.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79.递进式:是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80.放射式:指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81.立体式:是指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成为若干个子内容,子内容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2.网络式:是指将深化式、放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 83.关系中的学习:在生活中
84.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85.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86.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87.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88.知识系统化:是指在向学谦儿童传授关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时,引导儿童理解知识的简单练习和规律性,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是最基础的,是在感性的实物活动过程中认识某种现象的各种联系,它不同
6
于学校儿童的知识体系。
89.学习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描述和解释学习过程、性质和规律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90.守恒法:是皮亚杰的守恒实验而演变过来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获得了某些数学概念,或者所获得的概念是否具有稳定性。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