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当下情感缺失的流行艺术

2023-03-09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探析当下情感缺失的流行艺术

作者:陈 瑶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1期

摘要:人的认知有时是伴随人的主观情趣来判断事物的,这种主观的情趣对事物进行判断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映射到身边的事物中去。这种移情作用是同美的感知息息相关的,它唤醒人们对有机生命、真实之美的感知,以及人们要为这种受绝对艺术意志主宰的感知创造相应的对象。在自然主义艺术中,人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生活真实,而使对有机生命的愉悦。由此联想现当代艺术思潮中大肆盛行的流行艺术情感的缺失问题,籍此,论文题目拟为当下缺失情感的流行艺术。

关键词:大众化;装饰化;审美驯化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025-02

当下流行艺术的畅行,呈现出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沮丧的一种泛滥之势,这正是抑制真实艺术创作的真正毒药,是人类社会进入极度意欲物化的结果,尽管它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商业化的延伸,但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事实是: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技术与文化的刺激之下,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种种欲望和需求愈来愈膨胀发作和肆无忌惮起来,其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也越来越合情合理合法了。讨好中产阶级已经构成艺术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而其主动的原始职能和独立的社会价值已不复存在。

大众流行文化中最热衷于时尚、高雅、爱情,时尚的认可性、高雅的华贵和爱情的浪漫都与人的感官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原始的目的已经面目全非,在今天大众流行文化当中,它是一种历史与集体传递的文化符号,也是文化的一种自在的意志。也就是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没有人去在乎什么是时尚的目的性,人们把高雅和爱情充当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品质来追求。因此,大众成了这种符号——幸福象征的奴隶。被驯化的审美感受与经验,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审美类型,但无法排除它是通过驯化而累积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商业家就钻了人们的感官与盲从的空子,以此达得了商业上的盈利。一个成功的艺人,如流行歌手和服装设计师,如果试图在商业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对人们的心理欲求和感官经验上下功夫。这就是通常一个媚俗艺人成功的秘密。为什么音乐始终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情感艺术,因为它是通过听觉唤起美感经验和隐秘意向,因为感官的本能与意识是一种文化制度和宗教道德所压制的对象。在音乐方面,人类欣赏力不会高于动物。

当前大众中产阶级的自觉意识、自为能力、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存在着许多弊端和缺陷;其意识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和价值偏失性,这两点可以构成中产阶级的文化劣根性。由于中产阶级缺乏独立而自主的价值原则和理想目标,其传统的行为态度和观念意向,相对受到了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会互渗与集体习惯的左右。众所周知:中产阶级是一个只懂得快感不计后果的社会群体,或者说,这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存欲和强大的破坏力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是一个相对勤奋努力、务实强干、踌躇满志、野心勃勃、妒嫉好强、攀比成性、势力势利、嫌贫爱富、攀上欺下、喜乐无常的怪胎阶级。他们的价值观念直接来源于对权贵与富有阶层的模仿和崇尚,其精神和文化品味比较情趣化、直观化、通俗化、实用化、物质化、娱乐化,附庸风雅和盲从时尚也是中产阶级最热衷的能事。总之,中产阶级势力势利的市侩习性使其一切种种的优点和美德变得黯然失色。

延伸到绘画领域,我们就拥有了一种反面的实例。这幅或那副绘画作品并没有将自己传递给足够多的人,所以它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如果要这样说的话,人们肯定会问,到底有多少人做出回应才算足够伟大的艺术呢?必须有一个、十个、还是一百个、一百万个?足够多了吗?这种思想的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从这种角度看,票房也就成为我们文化的测量标准了。各种美术协会主席也就会成为中国艺术的真正代表,因为他们的作品比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出现在中国企业和家庭的卧室和客厅之中。而讽刺漫画和《视周刊》、《瑞丽》等,就会成为中国文化的指标。现在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能够找到这种类型的艺术,以及你能够想到的一切类似例证。然而这些作品被粉饰、被镶上动人的边框,并且被成为艺术。我们的批评家做出评论,将这些漫画称为艺术,但这种评论在哲学上同漫画本身的意义一样不值一提。作为奇闻轶事的记录或幽默的评论,或者作为流行杂志页面上描述性的装饰,这些插图依然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来表现出能够实现这些目的可能的良好品位,然而作为艺术的话,它们则成了对我们考虑任何此类问题的能力所做出的最庸俗和最廉价的评论。

如果我们认为民主的文化作用必须在普遍认可的基础上进行的话,这就是我们对整个民主观念中能找到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了。这种观点确实会混淆我们所发展出来的一切对艺术作品进行审视的价值。它能够表达出教育的一个目的,在这种目的中,它会考虑到这种能让所有人都接触到的文化,但在这种成就中,它会使文化本身消亡。这确实是所有思想的毁灭。对所有最高境界的领悟手段,难道不应当是文化评价和传播的基础吗?难道让我们的文化稀释,从而迎合当前的平均欣赏水平和世俗观点的基础么?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来,这种参与者在团体的文化生活中的基础延伸,暴露了自身的问题。很显然,我们必须增加那些通过机会能在最高层面上欣赏艺术,并且为艺术作出贡献的人的数量,而不是将文化的水平降低到那种能够为所有人所接受的层面上。历史向我们证明,文化生活一直都存有破坏艺术的思想,而总有一部分英勇无畏的勇士不畏艰险,坚守信念,由于他们的果敢的投身于自我追求的理想,保留了艺术薪火,并在社会环境允许之时重新将它们点燃。

综上所述,我们想要说的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也许真的是受到公众欢迎的,正如它不可能不受到公众欢迎一样,而这种不受欢迎的特性不应当成为它拥有价值的体现,正如不能成为它缺乏价值的体现一样。

分析流行主义者的具体渴望会成为确定他们需求价值的最优帮助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他们所支持的那些绘画、设计等艺术作品,以及那些具有受到支持的结果的成就计划的话,我们便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现下面的特点:流行主义者会说,这种主题应当贴近观察者的经验和知识,而主题应当以一种能够为所有人轻易认识并享受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他们事实上具有一种同等的计划,通过这些计划,人们能够将这种流派的艺术作为我们文化的可塑性表达。

从历史上看来,在能够被我们称为艺术和被我们称为插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后者的名称虽略有贬低之意,却也不无道理。当我们说他贬低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贬低那些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流行性作用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文斯洛·霍默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时,看到了艺术和记录之间的差异所在,而我们不能说,他们本身假装在作为新闻插图画家和艺术家的同时,具有身份上的同一性。与之相反,我们批驳的是,那些实现了所有流行性作用之后,还尝试通过广告或对概括化艺术的表面性质与特色加以效仿,或者通过表达出某些道德上的侵略主义来侵占那些伟大艺术的艺术形式,就像在流行的思想中这种艺术形式通常的作为一样。因为我们发现,这些对这个时代伟大概括的模仿者,通过根据观赏者想要看到熟悉内容的要求做出让步,并且将那些肤浅的新特点包括在自己作品中,来获取那些正的概括大师们无法获取的金钱回报。 由于观赏者总体上喜欢新奇独特的东西,喜欢那些能在最新时尚服装中找到熟悉元素。当然,时尚能够流行起来,而艺术的潮流却已经向前行进了更远。换句话说,当某种新的真相被发掘之后,往往在一代人之后这个新的真相才会成为时尚。在我们的历史进程中,曾有那么一段时间,绘画几乎毫无例外的展示莫奈倡导的印象主义和塞尚的后印象主义,甚至在我们现在看到画廊展览中,那些伟大的创作冲动在展现之后,也要经过那么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如同今日印象派那样的褒扬之意和支持。昔日,伦勃朗在他赞助人的支持下创作《夜巡》时,痴迷于在光线塑造方面的兴趣,而他发现,他的赞助人并不喜欢这样的绘画表现,而更喜欢和同时代其他画家的所有具有的那种明显描述式的画作。莫奈和塞尚依然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学院派的作品往往能够卖出更多的作品,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作品表现上出现了更多的足够令观者感到熟悉的样式,从而让观者在这种熟悉感中狂欢,而事实上他所讨论的问题却是不熟悉的。

我们发现流行艺术的基础就是图解式语言的作品。而正是这种对图解式元素的强调和采纳,将其作为绘画或设计目的的这一做法,使流行艺术和我们应当认同为伟大的艺术区分开来。我们认为伟大的艺术的作用就是创造出具有概括能力的作品,无论是源自我们环境的具体方面,还是源自纯粹的形象本身。

总体来说,作为流行运动的结果,真实的艺术和装饰艺术之间出现了大量的混淆。艺术是一件很崇高的事,艺术不是形式化的东西,不是装饰性的东西,艺术是表达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的一种话语形式,艺术家们也是非常投入的激情状态,艺术的作用就是表达和发展,而装饰的作用就是进行修饰。当然,我们也可以指出艺术同样具有装饰化效果。但是在我们的本质上说艺术的装饰化效果是精神的和哲学思辨的,它坚持展现了美的基本法则。装饰原则仅仅为我们的感觉增添了感官正确的心理,我们应当期望它能够令人愉悦的。然而,这种愉悦感只有当它不会破坏周围环境时,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因此装饰就是对良好品味的表达。图像也变可以成为对良好品味的直接惩罚。所以,让我们在对流行艺术的装饰课程艺术教学时,应当怀有一个独立认识的思想进行辨识和索取,因为在对身体过分的追寻中,精神的存在会完全消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美·谈文学·谈修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2]沃林格尔.抽象与移情[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马克·罗斯科.艺术家的真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