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胆怯幼儿的案例分析

2022-05-11 来源:步旅网
《纲要》中指出: 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就关注过分依赖、言语退缩行为幼儿的成长与教育,结合我班幼儿案例进行分析:

源源是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子,她与一个小班一起长大的男孩子然然一起进入到我们中班,是插班生。小班的老师交接班的时候告诉我,她是个特别老实的孩子,不爱说,在班里有她和没她一个样。

实录一:

放学家长接孩子时,别的孩子都是我叫道名字一遍就起身找家长来了。当我喊了她名字两遍时,她还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椅子上, 我走到她跟前温和地对她说:“源源,妈妈来接你了。”她这才看看门口,慢慢起身,慢慢走到奶奶面前,露出笑容。在奶奶的提醒下,也并不和老师说再见。

实录二:

上课时, 我提问后,许多小朋友都踊跃举手,有的孩子都忍不住说出了答案,而源源只是端正的坐在位子上,当碰到我的目光后,马上躲闪,低下头来。

实录三 :

源源与一起来的男孩子几乎是片刻也不离开,早上来幼儿园要是没看见然然,就会不知所措,还会一直哭,而她与其他小朋友却是从来也不交流,一次然然没来,她哭了一早上,然后一天就再没说一句话。

实录四:

“刘老师,源源说她要解小便。”区域活动时,然然来找我。“让源源自己和老师说。”我一方面有点诧异,一方面想看看她究竟能不能主动来找我。结果那天她一直坚持到我让孩子们集体解小便。

一、找出幼儿问题心理的原因:

经过我对她一学期的了解,与其家长沟通及查阅资料,我对她的问题行为总结如下:

源源身上存在过分依赖行为和言语退缩行为。

1、 过分依赖行为与言语退缩行为的内涵:

过分依赖行为是指学前儿童过分依靠看护人或某一同伴且与其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言语退缩行为是指学前儿童表现出的怯“说”。言语退缩所反映出来的胆怯、沉默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业、交往以及自身的发展。

2、 心理问题行为成因:

过分依赖行为成因:安全感不足、溺爱、胆小害羞。

言语退缩行为成因:教养方式不当,过分严厉或溺爱;缺乏同伴联系;家庭关系和气氛不正常;个人素质因素。

二、针对问题行为找出适合的教育对策

找出了心理问题的原因,就应及时的采取教育策略,对症下药,预防问题心理的发展。对于源源这种心理问题,教师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与关爱,也需要家园的密切配合,必要时还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与矫正。

1. 亲情关注

出现在源源身上的问题, 先天的遗传是基础, 后天的教养因素是关键。心理学上讲, 依恋的形成会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依恋的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0~3 个月), 是依恋的无分化阶段, 第二阶段 ( 3 个月 ~6 个月), 儿童能区分熟人与陌生人, 但没有排他性, 尚不能说依恋真正形成, 第三阶段( 6 个月 ~3 岁), 是依恋形成的阶段, 这一时期孩子会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看者接近, 而源源的奶奶成为孩子的主要照看人, 一般来说, 老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处于衰退阶段, 不会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发出的各种情感信息, 也未必会及时反馈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虽然与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 但质量不是太高, 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为了补偿孩子的依恋需要, 我与其父母进行了约定: 每天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玩, 进行一些聊天、讲故事、散步、亲子游戏等方面的活动, 使孩子真正地感到父母的爱。记录每天的活动的内容, 每周一交给我们。在幼儿园里, 我与其他两位老师约定, 平时要多亲近她, 如: 摸摸她的头, 拉拉她的手, 对她多微笑, 单独与她拉家常, 经常拥抱她等, 使她解除对我们的害怕心理。通过一段时间我们三人的共同努力, 孩子开始慢慢地喜欢上我们, 见到我们不再躲避, 有时还能冲我们笑笑。

2. 同伴帮助,

满足交往需求孩子由于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 没有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 虽然有

时会产生与别人一起玩的想法, 但一是胆怯, 二是不会交往, 必须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她创设有利于同伴交往的环境。在幼儿园里, 我们这样做: 首先, 引发同伴对她由被动到主动的关注。调换了她的座位, 安排一位能力较强的女孩子和她在一起, 要求这个孩子多帮助她, 等她慢慢适应和这个女孩子交往以后, 引导班上的其他孩子主动和她交往, 提出: 凡是每天主动与她玩的孩子将获得一次优先选择游戏的机会。其次, 增加个别交往的机会。像源源这样的孩子, 由于缺少与别人的有效交流与互动, 许多的交往方法都需要学习, 为此, 我们为她创设了多于其他孩子交往的机会, 给她特殊的“权力”, 只要她喜欢玩的活动, 我们都让她玩儿, 并让她喜欢的小朋友陪着她, 在她犯错误需要纠正时, 委婉地指出, 之后再抱抱她, 亲亲她, 保护她的自尊心。在家里, 要求其奶奶做到: 一是让孩子放开手脚, 大胆地说、跑、跳。心理学家讲, 要重视孩子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就是孩子在对环境积极适应的状态下, 潜能得到了发挥, 体验到了“忘我”时刻所产生的愉快情绪。“高峰体验”即马斯洛所说的成长性需要, 成长性需要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孩子产生成长性疾病。源源的奶奶对她溺爱过渡, 限制了她的活动自由和交往自由, 使她没有得到过“高峰体验”,产生了成长性疾病: 胆小、怯懦。因此,要求其奶奶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孩子进行欢娱, 大胆跑跳, 同时,要求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等,让她有成功的体验, 感受到“我也行”。二是教孩子学习与人交往。交往方法需要学习, 在幼儿园要学,在家里也要学。因此要求奶奶有机会多与孩子交流, 让孩子学习见了熟人打招呼, 鼓励孩子与相识的同伴一起玩等, 并在每天下午, 奶奶来接孩子时, 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 对于做得不好的或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指导。改变孩子的胆怯行为, 需要一定的时间, 需要家园共同不懈的努力, 需要强制性的要求。这期间切忌半途而废, 要求不一。

经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努力, 源源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能高高兴兴地来园, 见了老师, 主动问好; 生活中能与其他孩子保持一致, 没有了退缩、畏惧的表现; 在老师的鼓励下, 活动时能举手发言,能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等等, 达到了大班孩子应有的心理行为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