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孩子胆小错在父母

2020-04-20 来源:步旅网
孩子胆小错在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孩子,他们的性格很温和,见生人就脸红或躲开,不敢独立去做事,处处需要大人陪着。有的还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的事物,害怕很多大人看来丝毫没有必要害怕的东西。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如此胆小呢?

过分娇惯 过度保护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也代劳。饭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烫着;水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出去游玩时,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磕着,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淹着等等。过分的保护,让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小。

还有些家长时常灌输给孩子过分的“安全意识”,比如“绝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太危险”,甚至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让他们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其余地方都不安全。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

镜头1:轩轩出生后,妈妈辞了工作专门在家带孩子。所以她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平时几乎是一步不离孩子,吃饭穿衣什么事都不让他动手,带他出去也就是到附近的公园,一些简单的运动器材都不让他动,怕伤者他。轩轩今年3岁了,他却“相当胆小”:不愿意运动,甚至不敢快跑,看见别的小朋友玩蹦蹦床、滑梯,他却躲在妈妈怀里,不敢上去。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轩轩也总是不敢去尝试。

分析:6岁以前是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重要时期,如果在这时期过分地保护孩子,会造成孩子胆小的性格。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多动手,多尝试。对于尝试中出现的一些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1

经常吓唬

有些家长在孩子哭闹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时,经常采用“吓唬”的手段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如“别哭了,再哭老虎听见来吃了你”;有的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如“你再不听话妖怪就把你抓走”;还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久而久之形成胆小怯懦。

镜头2:丁丁6岁了,上小学一年级了。“丁丁,你已经长大了,要自己睡觉。”开学第一天妈妈就告诉丁丁。“好的,妈妈。”丁丁爽快地答应了,可一到晚上,丁丁却光着脚丫跑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他们要把我捉走。”丁丁睁大眼睛说道。妈妈告诉丁丁“怪物”并不存在,可他怎么也不相信。妈妈反思再三,才知道是自己的错,以前儿子在晚上哭闹到自己心烦时,她就把灯关了,并绘声绘色地描绘黑暗中有许多怪物,再哭就把他抓走。

分析:吓唬可以让孩子一时听话,但它们带来的副作用却更大。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想起就害怕。所以被吓唬后的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僻静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停止吓唬,提供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民主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所以在孩子睡觉前,要给他讲一些快乐的事,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对孩子要求苛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有些家长却过分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就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管得很紧,不允许他们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还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

2

流露出来的胆怯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见生人紧张脸红等缺乏耐心,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看人家谁谁谁,比你强多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些话语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更加自卑胆怯。

镜头3:佳佳非常聪明,虽然今年才6岁,但他已经认识了许多汉字,能背诵很多古诗,而且100以内的加减法都会。他还有一个绝活:会变小魔术。可他却非常胆小,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入学时老师问他几个简单问题他都回答得结结巴巴,让妈妈非常生气,回去好好批评了他一顿。开学后,老师让他上讲台给大家表演小魔术,他却死活不肯去,老师问了半天才知道,他是怕表演不好受老师批评。

分析: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容易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让他们不易把事情做好。久而久之,他们害怕出错,害怕失败,整天心惊胆战,也就失去了主动性,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对于孩子偶尔流露出的胆怯,家长要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生活圈子过小

有些孩子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特别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比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幼儿园,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镜头4:马先生的儿子飞飞今年5岁。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马先生夫妇很少带他出门,因此,他从小就怕见生人。家里来了客人,他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外面,走路喜欢溜边儿,尤其是靠着墙角走他才会感到安全。有一次,马先生带他回老家,老家有几个和飞飞差不多同龄的堂兄弟姐妹。到老家后,飞飞却哭着不肯进门,吵嚷着要回家,6岁的小堂兄和4岁的小堂妹很大方,热情地想拉他一起玩,可是他一见这种状况便吓坏了,尖叫着甩开手不许他们碰他,

3

众人安抚了半天才平静下来。

分析:孩子胆小,不敢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生活圈子过小,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对人和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把别人估计得过高,以为对方十分严厉或非常难以相处。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

对于这样的孩子,平时家长要带他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交际多了,接触广了,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交往中也学会了交际技巧,这样,他的胆子就变大了。

父母影响

父母自身的胆怯也会有意无意地感染孩子,使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比如有的妈妈胆子很小,遇到一丁点小事就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恐慌的心理气氛,那么孩子在这种气氛中长大就会养成胆小的性格。

镜头5:刚刚的妈妈刘女士是个急性子,平时遇事爱咋呼。比如刚刚想拿茶杯时,他就会嚷道:“别动,小心摔碎了。”当刚刚摸扫帚时她又会尖叫:“哟,衣服都弄脏了,快放下!”现在刚刚虽然5岁了,但他胆子却很小,在公园里看见蚂蚁、蚯蚓都躲着走;在学校里同学们追跑着玩,让他一起参加,他却很害怕,还说摔着了多恐怖啊;在小区里,看到别的孩子们在玩滑梯,荡秋千,他站在一边看,有时还流露出惊吓的样子。

分析:孩子经常跟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担忧同样影响着孩子。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用夸张的语气和神态,不要过分强调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会上的险恶和阴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夸大卑微

家长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贫富之别,这是事实。但家长不能过分地夸大卑微。有的家长老觉得自己条件不如人,经常对孩子说:“我们家穷,爸爸妈妈也没有本事,咱惹不起别人。”过分地夸大卑微,容易使孩子

4

产生自备心理,造成孩子胆小怕事。

镜头6:方女士的儿子豪豪4岁了,可他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在学校也不敢跟同学一起玩,其他的小朋友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不敢加入。问他原因,他说妈妈告诉他,自己是外地人,别人会欺负自己。

分析:自卑的孩子必定少言寡语,必定不敢与人交往。地位卑微的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人格并不卑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不比别人低下,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积极鼓励孩子大胆与人竞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参与中锻炼和壮大胆量。

要使胆小的孩子胆大起来,以下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1. 弄清孩子胆小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孩子胆小怕事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好好查找分析原因,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如有的孩子由于常常受家长训斥,他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因为过分的“安全教育”不敢一个人过马路等等。是家长教育方法的错误,就要立即改变教育方法,并且耐心“弥补”以前自己犯下的错误,帮助孩子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2. 创造民主、自由、轻松的环境,给孩子安全感

由于孩子与亲人之间的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他会自动跑到亲人身边寻求保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即便他经历的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父母也不要随随便便就因为孩子的胆小而训斥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敏感期的反应,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港湾,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他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实际上,创造这个环境其实并不难,有时也许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温柔的抚摩。

另外,在孩子恐惧时,父母不要盲目地随着孩子的想象来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以免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使他把负面情绪与相关事件永久地联系起来。

3. 树立好的榜样,给孩子提供战胜惧怕的平台

父母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如果父母胆小,多半孩子也会胆小。因此,当处

5

理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慌里慌张。这样会给孩子错误的认知,让孩子误以为很多事物特别恐怖,很多事情特别难以处理,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畏首畏尾。

另外,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走走独木桥、铁索桥,玩玩蹦床等,让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变得勇敢起来。如果孩子怕黑,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月夜或者满天的星星,还可以带他在黑屋子里待一会儿,一家人在黑暗中做些有趣的游戏等。如果他在黑暗中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孩子就会逐渐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

4.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家长的包办代替会缺乏独立精神和应变能力,养成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一旦离开父母便神色慌张,不知所措。适度的挫折与磨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当孩子主动结识小朋友时,要表扬他、夸奖他,让他感到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5. 正确对待孩子的胆怯行为

当发现孩子有胆怯行为时,也不能轻易责备孩子:“这么胆小怎么可以?”“不许怕这怕那的!”这些无条件的要求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当然最好也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谈论孩子的胆小:“我家孩子就是胆小。”那会无形中给孩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他的胆小是无法改变,或者认为胆小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对改变孩子胆小的性格有百害而无一利。

总之,想要预防和消除孩子胆小怕事的心理,要时刻对孩子倾注爱与信任,欣赏他的同时信任他,给他一个勇敢起来的空间,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拥有更多的快乐!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