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叶历史起源

2024-02-15 来源:步旅网
茶叶历史起源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实用的植物,满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发现了茶。

*在云南的布朗族、低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生吃茶树鲜芽叶的现象。

西周: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西周时期,晋·常琅的《华阳国志·巴志》 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秦汉:烹茶尽具

王褒《僮约》:“武阳买茶“烹茶尽具”。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竹简文和木刻文,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三国:荆巴间采茶做饼

三国时,魏张揖《广雅》中记载,虽也是煮茶做羹饮,但已前进一步,它是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碾未冲泡,加作料调和做羹饮。

晋代:吴人采茶煮之,日茗粥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尔雅》“惯,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茶煮之,日茗粥。

南北朝: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隋唐: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隋唐。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朝:晴,采之,落之,捣之,拍之唐朝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蒸青做茶饼已逐渐完善,其形状有大有小,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

大有“茗唐”唐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茶经》问世,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宋朝:采茶北苑,出造研膏,继造腊面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也促进了茶产新品的不断涌现。《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未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宪(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

元朝:采讫,以额微蒸,生熟得所

元代,制作散茶,重炒略蒸,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

*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蒸茶的习俗,他们常采茶树鲜叶,用额子蒸熟,晾晒干燥后贮存与~盒中,到时用沸水冲泡后饮用。

明朝: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

明代时期,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

*经过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另明代刘基《多能鄙事》中述及“熏花茶”,顾元庆《茶谱》中有用橙皮窖茶和用荷花含窖的记述,现代窖制花茶的香花除了以上花种之外,还有白兰、桂花、珠兰等。

清朝: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

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20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从

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正在蓬勃发展。首先,各种罐装饮料茶新品不断推出,有含糖的饮料茶,如冰红茶、低糖乌龙等,还有果味茶、香料茶、花草茶、药用保健茶,以及茶叶汽水、茶香槟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