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
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_景一物,抒发一瞬 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 信手把自己的感爱写下来,—时不去拟题,便用 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 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本课《绝 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从家里的窗口摄 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 悠闲愉悦的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
的。他这段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因 此他能够用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草堂附近的景色, 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诗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
1
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 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悅耳的歌声。 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 〃两个黄稱鸣翠柳〃 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z看到 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 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 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 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 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 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 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 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 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
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 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 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 时费伟出使东吴z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 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 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 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 \"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
2
这两副对子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 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干秋雪\"使人想到 宇宙的无穷,〃万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广大。
这首小诗描绘出来的图景,真是尺幅干里z容量 极大,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思索空间。 第二篇:
《绝句》中的美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 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 无穷的美。
—、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 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 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鹏、白鹭、翠柳、青天, 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 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3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 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 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 个\"黄鹏,写\"点\是近写;第二句\"—行” 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干秋\"雪, 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 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 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 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 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 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 绿的柳
4
树上成对的黄祸在欢唱,—派愉悦景象, 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 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 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 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 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 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