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伊尹与伊尹祠

2021-08-17 来源:步旅网
第23卷第3期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1.23 No.3 2010年6月 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un.2010 伊尹与伊尹祠 闰丽环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伊尹是商朝的一位宰相,他出身低微但志向远大,辅佐商汤兴商灭夏,使商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又一 个文明时代。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三位君王,在他的辅佐下,当时的商朝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伊尹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名 相。” 关键词:伊尹;伊尹祠;商朝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0)03—0030—03 先秦这段历史至今仍尘封着无数的文明片段, 走。顾望其邑,尽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 但却从未湮没民族魂魄所凝聚的血肉精华。有一位 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 令商汤王三聘迎之,辅商灭夏,历事四王,以臣逐君, 尹,日‘伊尹’也。” 制训天下,为商朝立下不朽功绩的宰臣——伊尹。他 《楚辞章句》云 “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日, 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辅佐商的第一位君王汤灭夏 ‘臼灶生蛙,亟去勿顾。’居无几何,臼中生蛙,母去东 兴商,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汤死 走,顾其邑,尽为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 后,伊尹又辅佐三位君王,殚精竭虑,被后世人称为 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 “中华第一名相”。在伊尹的辅佐下,当时的商朝国泰 ”……。此文与前两篇古文不同的是“臼中生蛙”,前 民安、政通人和,后世人尊伊尹为“元圣”。 两篇伊尹母梦中神人告诉她“臼出水”,但结果都是 一伊尹其人其事 一、样的。 伊尹,姓伊,名挚,字尹。《史记・殷本记》载“伊 关于伊尹出生的传说主要是以上两种,但伊尹 尹名阿衡。”阿衡又叫保衡,阿、保皆为其官号。商汤 生于伊水边的确切地方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 封他为尹,“使之正天下”,故亦称伊尹。伊尹生于夏 伊水流经的洛阳地区主要为栾川、伊川与嵩县之 末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嵩县纸房乡空桑涧),卒于 争。 商朝沃丁时期。伊尹志行高沽,抱负不凡,才识过人, 据《吕氏春秋》、《水经注》记载伊尹生于“伊水之 尤善治国安邦。商汤特礼聘伊尹为辅相,委以国政, 上”或“伊川”的“空桑”(有莘国)之地。栾川的“莘”是 助汤灭夏桀,建立商朝。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伊尹都 因清代把栾川划为陕州卢氏县管辖,陕州在春秋战 非常推崇,后世史家把伊尹誉为忠臣良相的典范。 国时期有“莘”之地名,卢氏县知事刘应元仰慕伊尹 但凡名人,他们的出生都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 圣名,就把栾川附会为伊尹所耕之莘地,这使后世人 以表其出生异于常人,伊尹也不例外。《吕氏春秋・ 产生了栾川为伊尹生地的错觉。“伊川”那时是指伊 本味》载:“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 水之川之意,而不是现在的县级行政区划的伊川 君,其君令烀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日:其母居伊水之 县。而伊水上下数百里,包括上至栾川,下至龙门的 上,孕,梦神人告之日:‘臼出水而东走,勿顾。’明日 原“嵩洛桥”,而这些都曾属原嵩县之境。 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 嵩县这个古老而文明之地,在古代炎帝时称伊 化为空桑,故命之日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国(《通鉴前编》),唐虞时称伊侯国和伊川(《路史》)。 《水经注・伊水》云:“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 夏时称豫州和伊阙(《左传》)。夏末和商朝称有莘之 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人告之日: 野国或空桑(《古郡国志》)。秦时置新城县(东汉、南 ‘臼出水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出水焉,告其邻而 北朝曾沿袭),金置嵩州,明改州为县至今。 收稿日期:2010—03—08 作者简介:闰丽环(1972一),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洛阳理工学院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会研究员, 河洛文化与文献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古文献及墓志。 一30— 据《帝王世纪》载:“伊尹生于空桑”。《古郡国志》 王庙一座,立碑数方,以志纪念。今存清道光七年 载:“伊尹生于空桑,以伊水为姓”。《一统志》云:“空 (1827)刻制的山门横匾一块,上书“顺王庙”三个大 桑涧在嵩县南,有莘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长 而相殷,是为伊尹。”明万历《嵩县志》记载:“伊尹,字 尹,商阿衡,嵩人也……按旧志所载,今县西五里泥 河村,盖其尹母之家。”据光绪《嵩县志》记载:“嵩县 为伊阙地,自夏以前,杂见他书者,如炎帝上世国于 伊,即伊尹生地。伊祁,前编(《通鉴前编》)称尧生于 伊,故为伊祁氏,伊尹恐其后也。‘有莘之野’实生伊 尹,……汤使所三至也”。清《古今图书集成》河南府 部考十二载:“嵩县有空桑涧和三聘台。”《中国市县 手册》中这样写到:“嵩县是商相伊尹诞生地。”《河南 教育名人传》袁君敬的《伊尹》中说:“伊尹生于伊洛 流域古有莘国空桑涧(今洛阳市属嵩县)。”据《嵩县 志》记载:“伊尹出生地的沿革名称是:明洪武初年为 阿衡里。清乾隆二十八年为莘乐保。并建社学一所, 名日:莘乐社学。民国时谓莘乐乡。建国后改称为莘 乐区。”明朝御史李兴撰写的《伊尹辩》中认为“伊尹 生夏末,迨今三数千年矣,嵩人世传如出一口。嵩,古 伊J ri地也,县(城)之南有涧日空桑,即(尹)母所化 ……伊尹以伊水为姓,其生其耕必于嵩也。”以上是 古籍和不同年代的《嵩县志》对伊尹生于嵩县的记 载。除此之外,嵩县还有许多文物古迹和地形地貌与 此相印证。 嵩县有伊尹故里碑,且不止一处。在嵩县老城东 关原嵩洛公路一侧,有伊尹故里碑,为清乾隆年问知 名县令康基渊所立,上书“商相伊尹伊陟故里”八 字。在老城原“首三”图书馆有伊尹故里碑,为国民党 中将师长宋天才(字首三)所立,上有国民党元老于 佑任亲题的“伊尹故里”四个大字。另外在今库区乡 原和店村附近,也有一块碑,据村中老人说,此碑石 粉能治食道癌,所以早在民国时期就被偷砸而今不 复存在了。 嵩县有三聘台,它们是佐证商汤三聘伊尹的遗 址遗迹。一聘之地在陆浑水库附近的曲里温泉。据说 汤王首聘到此时,伊尹就躲在这曲里而有温泉的小 山沟里,后人在此建有汤王庙一座,现该庙的三间上 殿尚存。此地也因此取名为“曲里温泉”。二聘之地在 被陆浑水库淹没的原牛寨村附近,有汤王庙一座,房 十数间,石碑数通。古《嵩县志》记此地为“汤聘伊尹 停骖处”。传说伊尹正在赶牛耕田,见汤王来到,停住 犁耙,弃牛而逃。汤王无可奈何地说:“牛在,人不 在。”于是,后人就把该村取名为“牛在”,即今天的 “牛寨”。三聘之地为伊尹祠西南今纸房乡高村后山 一个平兀如几的小山丘,相传汤王追聘伊尹到此,向 伊尹细诉了请他入朝的原由,伊尹方此欣然接受,顺 王而去。故明日“三聘台”。后人在此建有两进院的顺 字。另有两通石碑是由嵩县几位痴心伊尹研究的退 休老同志,在近几年中,克服困难,自费在乐丰渠道 中挖掘出来的。一通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89)所立 的侧殿碑“万善同归”,上书“嵩邑城南七里许,高村 南岗特峙,上修有古刹顺王庙,顺王殿居中,商山神 殿居西,广生圣母殿居东殿。彼时,正殿、西厢殿庙宇 神像依然”等,记载了顺王庙座落的位置、布局及各 殿状况等。一通是正殿碑“皇图永固”,为清道光五年 (1 825)重修顺王殿所立,碑文记载“阿里高家村南岗 有三聘台,顺王庙在焉,乃成汤三聘伊尹之所,而伊 尹顺从汤王之处也”。 今嵩县坂坡乡洛沟村西高台上有尹姑冢,冢高 25米,周长450米,呈圆形。《嵩县志》云:“尹姑冢在 伊水南洛沟,山间幽邃,一冢巍然,方五亩许,为伊尹 母墓。商相伊尹之母卒于此,狂风卷沙掩其尸。伊尹 拜为相,不忘母恩,封土上坟,年年相复,变为巨冢。” 在伊尹做了商相之后,又称“圣母冢”。其冢上尖下 圆,由红土、白土、沙石堆成,原状完整。 但凡传说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有其历史的影 子。从史料、传说、遗踪的探源来看,伊尹出生地在嵩 县是不容置疑的。 二、辅汤灭夏 商汤之时,汤建都于毫,当时他的封域很小,他 很想把他的封国强盛壮大起来,他同广大臣民一样 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他渴求仁人志士为其出谋划 策,这时伊尹走入了他的强国蓝图之中。 《史记・殷本纪》写道:“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 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 日,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 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通过《史记》我们 可知伊尹成为汤的辅臣,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伊尹是有莘国的陪嫁奴隶。伊尹对夏桀的 残暴统治深恶痛绝,他看到“汤修德,诸侯皆归汤” (《史记・殷本记》),汤娶有莘国女为妃时,伊尹作为 陪嫁的媵臣(奴隶)来到商,当了一名厨师,“负鼎俎, 以滋味说汤。”伊尹初见汤时,他以饭食调味做比喻, 调味要了解别人的口味,一个做君王的,也要了解百 姓的酸甜苦辣,了解百姓的心理,才能满足百姓的需 要。 其二,“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 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史记・ 殷本纪》)。“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孟子・万章篇》)伊尹在有莘耕田种地,以尧舜之 道为准则修身养性,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有莘之处 士”而名扬华夏。汤听说此人贤明,志行高洁,于是派 31— 使者礼聘伊尹为辅相,汤凡事都请教他。“伊尹…… 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二人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 为殚智竭力”。(《吕氏春秋・孝行览》)伊尹向汤表达 了:“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也进,乱也进”(《孟子・ 夏的帝王之师,后人在此处建有伊尹祠一宇,名日 “元圣祠”。该祠始建年代无考,明代后曾多次重修。 据清康熙《嵩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时任户科给事 中、后任礼部尚书的胡滢,来到嵩县“空桑之地”拜谒 伊尹祠。他在目睹了毁于兵革多年的古祠废墟时,深 公孙丑篇》的雄心壮志。于是,伊尹便“以汤之心为 心”(《孟子・万章篇》),同汤一起兴商灭夏。 伊尹成为商汤的重要辅相,汤“举任以国政”,视 为伤感,当即叮嘱守土军民之官复兴了祠宇。 据清光绪《嵩县志》记载:“明尚书胡滢,即其地 伊尹为知己。汤按照他的话去施行仁政,汤的创业, 离不开伊尹,商的巩固和发展更离不开伊尹。 三、良师贤相 商汤建立商王朝,伊尹功不可没。据《孟子》载: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可以看出商汤极为 尊敬伊尹,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向其学习治敌经国 之道。后伊尹留在汤身边成为辅佐其成就事业的重 臣,伊尹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的君王之师。 商汤在位十三年去世,商汤死后,伊尹辅佐外 丙、仲壬、太甲三位商君王,但“帝太甲既立三年,不 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 (《史记・殷本纪》)。伊尹把他放逐到了商汤墓葬之 地桐宫,令其自省。以臣放君,这是一个非常举动。此 时伊尹重权在握,但他对国家忠心耿耿,无丝毫夺权 篡位之心。苏东坡说“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 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 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所不屑者,足以 取信于天下也,彼以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 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苏东坡全集・伊尹论》) 伊尹的仁义忠诚使他成为后世儒家歌颂的一个典 范。 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 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史记・殷本纪》)。太甲在桐 宫三年,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了彻底的反省,改掉 恶习,重新做人。伊尹亲自到桐宫把太甲接回京都, 又把王权交给太甲。太甲去世后,他的儿子沃丁即 位,沃丁在位之时,伊尹去世。伊尹去世时已是百岁 老人,帝沃丁用当时给天子下葬的礼仪为他举行了 葬礼。 伊尹之子伊陟继父而起,辅佐太戊,再兴商之隆 盛。由于伊尹、伊陟父子的得力辅佐,商在灭夏之初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平稳向前发展。在伊尹父子 的努力下,商代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为商王朝延续五百余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伊 尹成为我国诸名相中的第一人。 四、伊尹祠 伊尹祠坐落在嵩县城南五公里的纸房乡沙沟 (桑涧沟的谐音)。这里“诸峰环翠,一水潆清,俯仰祠 下,吐纳清虚。”(康熙年《嵩县志》记陈宣语)此处就 是商相伊尹出生之地,为纪念这位功德卓越、荫及华 一32一 重建祠;明正统年间,知县何新重修;明宏治年间,知 府陈宣重修;明崇祯年间,邑人进士屈动重修。祠五 楹,左一德堂,右三聘堂,前道义门,外阿衡坊。” 1978年嵩县县政府将伊尹祠列为“嵩县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从以上不同年代的《嵩县志》可知,伊尹祠本名 为“元圣祠”。当时是祠五楹,正殿五问,殿内正中设 灵屋,上殿供奉“二伊”灵位,即伊尹、伊陟父子。上殿 门上横悬“阿衡故宅”匾额一块,其门上对联为:“志 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两个侧殿,左边一 德堂,右边三聘堂都为三间;前有“道义门”一座。门 上悬挂竖匾一块,上书“元圣祠”;外为“阿衡坊”。祠 内曾有古碑数通,现仅存两通,一为清道光年间所 立,字迹已被毁殆尽;一为明宣德二年,由嵩县知名 县令吴祥所立的《重修伊尹祠记》,其碑文基本可识 辨,明礼部尚书胡滢在永乐年问题写的《拜谒伊尹祠 诗》,就转刻于该碑阴面,即《奉题伊尹祠诗》,碑额正 面为“重修伊尹祠记”六字,为河南道提刑按察司按 察使陈礼所题,碑文为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刘咸 撰并书。 伊尹的精神使得由商至今的庸人、孺子、学者无 不景仰。由于伊尹贡献大,功劳多,使得他“在商受到 诸商王最隆重的祭祀,甲骨文中许多祭祀伊尹的卜 辞,其地位几乎比于先王”(《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 究》)。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陈桥驿,段熙仲.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4】金履祥.通鉴前编【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范 晔.后汉书・郡国志【M】.北京l中华书局,2005. [7]皇甫谧.丛书集成初编・帝王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36. 【8]四部丛刊续编・清一统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王越.中国市县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