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金融学综合(论述题)模拟试卷1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论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点、主要问题以及改革方向。
正确答案:(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解释。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并达成了《牙买加协议》,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尽管,1998年6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正式组建并投人运作,标志着区域性货币体系实践的成功。但是,从国际影响范围来看,1976年达成的《牙买加协议》所形成的管理浮动汇率体系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 《牙买加协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汇率安排多样化,各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决定汇率制度。在这种混合汇率体制下,为防止某些国家利用汇率政策损人利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对各会员国的汇率政策进行监督,使汇率符合各国长期的基本情况,防止损人利己的货币贬值政策。 ②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削弱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使黄金与货币完全脱离联系,让黄金成为一种单纯的商品。 ③增加成员国在基金组织中的基金份额 ④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数量和限额 ⑤加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以特别提款权为储备资产,也就是要把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规定参加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可以用特别提款权来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各参加国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借贷。 (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 从《牙买加协议》达成以后,国际货币体系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基本上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基准货币国家与依附国家相互牵连的弊端,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际清偿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多种形式的汇率制度安排,比单一一的固定汇率制更能灵活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经济。主要储备货币的浮动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动地得到调整,从而灵敏地反映经济的变化状况,这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同时,自由的汇率安排能使各国充分考虑本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并使宏观经济政策更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而不必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丧失国内的经济目标。 ③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以及各国发展模式、政策目标和客观经济环境都不相同的特点,从而缓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条件下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的矛盾,对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 尽管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的国际储备和汇率制度多元化的特征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牙买加协议》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因此,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IMF放弃固定汇率的同时,也放弃了对其成员国的汇率干预,使得竞争性升值或竞争性贬值经常发生,国际汇率处于剧烈波动,进而使得国际贸易的经营风险剧增,严重影响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牙买加货币体系提出的国际储备多元化也存在着困难,表现为不稳定性。因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主要的储备货
币币值经常波动,使得国际储备总规模也发生变化,造成国际储备管理的复杂性。 ③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牙买加货币体系本希望建立一个有效和灵活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但是20多年的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机制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其次,完全由逆差国自我调节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无法维持稳定和平衡。最后,由于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安排多样化,货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来源点也变得多样化,但牙买加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主观或客观危机预警指标,从而使危机的防范无处着手。 (4)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上进行调整和改造。这一方案是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2年2月提出的。但是,遭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反对。发达国家主张“开放、稳定和有序”为特征的改革方案,而发展中国家强调要加强短期国际资本的监管,逐渐开放金融市场的改革方案。 第二,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持这一改革方案的观点有:①成立新的更有约束力的国际金融协调机构。并认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各国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不足以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因此,各国应让出更多的主权,成立一个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负责对全球金融事务实施监管、仲裁和协调,解决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并在法律上对各国具有绝对的约束力。②重新回到布雷顿森林体系。③实行全面的浮动汇率制。 涉及知识点:货币与货币制度
2. 将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运用于目前中国的实际有哪些难点?
正确答案:①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迄今为止,人们在货币职能方面的共识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充当交换媒介,使交换更为便利;二是作为价值的贮藏手段,使财富得以保存,增值或转移。马克思以典型的货币——黄金为对象提出了著名的货币职能理论。他认为黄金作为货币具有五个职能,它们依次是: 第一,价值尺度,即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即可。 第二,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后,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分离成买卖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三,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的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这时原有现金交易基础上产生了商品的让渡与价值的实现相脱节,买卖变成债权债务关系,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使流通过程结束。后来这一职能广泛的运用于大宗交易、清偿债务、支付工资劳动报酬和国家财政与银行信用领域。 第五,世界货币,当货币超越国界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具体表现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以及财富转移的手段。马克思认为在贵金属流通条件下,作为世界货币要求货币本身以金银原始的条块形式并按实际重量发挥职能。 ②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就人民币而言,目前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国际货币地位,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这是因为: 第一,人民币虽然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可以用于对外贸易的计
价结算,但在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持有人民币在转化币种时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它被广泛接受。 第二,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很低,用它购买商品进行支付不够便利。 第三,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日渐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人民币作为普遍的流通手段,尚不能被广泛接受尤其难以被西方国家接受。 第四,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存在分歧,国际关系存在着波动的隐患,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部分西方国家也不可能持有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 涉及知识点:货币与货币制度
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正确答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精神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这一部分论述如何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总的最低资本要求。 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第二支柱是针对银行业风险而制定监督检查的主要原则、风险管理指引和监督透明度及问责制度,其中包括如何处理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如何加强跨境交流与合作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指引。新协议认为,监督检查程序的目的,不但要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本应对业务中的所有风险,而且还鼓励银行开发并使用更好的风险管理技术来检测和管理风险。 第三支柱是市场纪律。第三支柱是对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巴塞尔委员会希望通过建立一套披露要求以达到促进市场纪律的目的,披露要求将便于市场参与者评价有关使用范围、资本、风险、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等重要信息。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通过三大支柱,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方法,这有利于提高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进行风险监管,逐步建立适应不同银行需要的资本制度框架。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国际银行业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将三大支柱的精神结合本国实际加以落实。 涉及知识点:商业银行
4. 试述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内容与方法。
正确答案:(1)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意义 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意义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持一个稳定、健全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监管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金融体系的经营安全性目标;②公平竞争目标;③政策的协调一致目标。 (2)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 ①依法管理原则;②合理、适度竞争原则;③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④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第一,预防性管理。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实施全方位的监管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状况、经营管理、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等方面。 第二,存款保险制度。 第三,紧急救援,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4)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 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涉及知识点: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5. 试分析在货币供给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的作用?
正确答案:现代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不兑现信用货币,而信用货币都是由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共同提供和创造的。尽管同是银行,作为专门从事货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与专门从事金融管理活动的中央银行,在货币创造中扮演不同的角色。①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的。作为一种经营货币的企业,商业银行必须不断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吸收存款则可以将流通中的现金纳入银行,转化为存款。发放贷款,则使该存款按照一定的量再次形成存款。如果该过程周而复始,不断进行,在多家银行并存的经济体系中,就会形成几倍于原始存款的存款货币,货币供应数量增加。同样,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也会造成信用货币的减少。②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第一,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可以获得的“原始存款”的多少。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一般来说有两个来源:一是为吸收客户的现金存款;二是为商业银行可以从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假定整个的社会的现金均已存入银行系统,而商业银行均已最大限度地将其运用出去,那么,决定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从而增加存款创造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中央银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二,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第三,中央银行还掌握着现金发行的控制权力。而现金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构成基础货币。由于基础货币的变化可以迅速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经济调节的最终目标。因此,基础货币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目标。 涉及知识点: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6. 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二ОО八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是摘录的一些内容: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40.0%,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0个百分点。由于法定准备金统计在基础货币中,2006年下半年至今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基础货币增速较快。如果扣除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冻结流动性的因素,基础货币增速将低于5%。6月末,货币乘数(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为3.84,比上年同期低0.73。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1.95%,比上年年末低1.55个百分点,较4月末和5月末有所回升。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59%,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83%,农村信用社为5.67%。受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合理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及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有所下降。 请根据材料回答: (1)请分析什么是超额存款准备金? (2)请分析为什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超额准备金率会有差异? (3)请分析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整体逐年有所下降,为什么?
正确答案:(1)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自愿存放在中央银行,用于满足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有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8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不再规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要
求,金融机构可根据支付清算、头寸调拨需要等因素自行决定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数量。 (2)分机构看,受清算效率、流动性管理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地,融资能力相对较弱、系统内部资金调剂效率相对较低的中小商业银行倾向于持有较高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则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3)从趋势上分析,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包括:一是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可用于营业日中支付清算。二是随着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逐步下调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更加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收益,主观上倾向于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三是金融市场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货币市场短期融资工具增加,金融机构债券资产持有规模大幅增加等,客观上为其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技术的进步和系统发展,支付清算效率大大提高,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总体上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下降是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 从近两年看,受资本市场波动、资金流动和政策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较大。2006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成为引起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大幅波动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大盘股发行期间,大规模资金跨银行、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从而需要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而在股票发行结束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金融机构对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及其他市场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波动性。 金融机构自身流动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准备金需求增加时既可通过货币市场融资方式解决,也可以通过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实现。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状况、银行体系流动性、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等因素,将超额准备金率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前瞻性地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7. 什么是预测风险?一般说来,新产品的预测风险是否比成本削减方案的预测风险高?为什么?
正确答案:风险预测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因此,需要在对经济活动情况的预测中,考虑到这些不可靠的、意外的因素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并对这种影响给予积极的控制。 新产品从研究到开发到生产和销售,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这种风险既蕴含着可使企业发展和盈利以及获取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的机会,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但新产品的预测风险与成本削减方案的预测风险相比,成本削减的风险更高。 削减成本也无异于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对于企业而言,在较短的时间内削减某项开支而不影响运营并非难事。因此,像市场营销、维修保养、人员培训这样的开支往往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但如果企业不能为这些被削减的资源找到有效的替代措施,其长期的经营业绩将受到影响。结果,企业为了重新获得失去的资源,必定会将支出恢复到以往水平。如运气不错,那么在缺失资源的恢复过程中,企业可能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反之,这种短期的成本削减行为就可能迅速地破坏品牌形象,损害消费体验,并导致其他无法挽回的后果。所有这些最终将损害企业的价值。 为使新产品开发减少风险获得成功,企业还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首先必须以满足社会为出发点。满足社会需要是企
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经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需要又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贯彻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应优先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新产品之前对市场做出调查研究,了解国家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使企业的决策保证按照满足社会需要原则开发新产品。 涉及知识点:风险与收益
8. 试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外汇缓冲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利弊。
正确答案:外汇缓冲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是两种重要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在应用中各有利弊: (1)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当局运用官方储备变动或临时向外筹借资金来抵消超额外汇需求或供给。一般通过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来运作,该基金保持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和本国货币,当国际收支失衡造成外汇市场的超额供给或需求时,货币当局就动用该基金在外汇市场公开操作,买进或卖出外汇,消除超额的外汇供求。 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利弊:a.优点:如果国际收支失衡是由季节性变动或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所造成,最好运用外汇缓冲政策,使外部失衡的影响止于外汇储备阶段,从而不会影响国内经济与金融,有利于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进行。若通过改变国内经济来消除这种失衡,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b.缺点:首先,该政策的运用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保持实施缓冲政策所需要的充足外汇,必须具备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条件。但事实上一国外汇储备总是有限的,对于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仅靠外汇缓冲政策是不行的,长期运用将导致外汇储备的枯竭或大量外债的累积。另外,该政策运用的难点是如何判断失衡的类型,因为它只能用于解决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不适合于解决长期的根本性失衡。 (2)需求管理政策是指政府运用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控制需求总量,通过收入效应、利率效应和相对价格效应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财政政策调节一般是从收支两方面进行的,即通过对各类税收的调节和通过对公共支出系统的调节来实现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收缩需求规模,以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这些政策工具主要有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需求管理政策的利弊:a.优点:它可以有效地调节因国内需求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政策搭配实现国内外均衡。此外,它还可以使汇率保持稳定,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开展。b.缺点:运用需求管理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调节国内经济变量来实现的,这意味着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均衡的目标我们会牺牲国内经济发展的利益。并且,这个政策是通过市场机制发生效应的,此调节过程一般持续较长,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这两种政策都属于支出增减政策,各有利弊。各国应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类型,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节政策措施,灵活运用。 涉及知识点: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9. 阐述吸收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吸收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等人提出的国际收支理论。该理论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按照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Y=C+I+G+(X—M),其中,y、C、I、G、X、M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总吸收等于国内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
支出之和。因此,如果国内的总产出Y超过总吸收,该国国内总产出的多余部分将出口到国外,出现贸易的顺差;反之,如果国内总产出y小于总吸收,该国的出口将小于进口,出现贸易逆差。 一国调整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有:减少总吸收,或扩大总收入,或两者兼用。归根结底是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吸收分析理论分别考察了在非充分就业和充分就业两种情况下,货币贬值在贸易收支上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0. 概述公司金融或财务领域中“分离定理”的内容。
正确答案:财务经济学家或金融经济学家所说的“分离定理”(separation principle)指的是投资者进行两个分离的决策: (1)在估计组合中各种证券或资产的期望收益和方差,以及各对证券或资产收益之间的协方差之后,投资者可以计算风险资产的有效集,如图7—1中的曲线XAY。然后,投资者就要决定A点,其是无风险资产收益率RF与曲线XAY这一有效集的切点。A点表示投资者所要持有的风险资产的组合,投资者只要通过估计收益、方差和协方差就可以确定这一点。在做这一步骤时,还不需要考虑投资者个人的特征,例如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 (2)现在,投资者必须决定如何构造风险资产组合(A点)与无风险资产之间的组合。他可以部分投资于无风险资产,部分投资于风险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能在从RF到A点的直线上选择某一点。或者,他可以通过以无风险利率借钱,加上他自有的资金,增加对A点这个投资组合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以在直线Ⅱ上选择超过A点的那部分直线上的某一点。由此可见,投资者在无风险资产所处的位置,也就是他选择直线上的位置,是由投资者个人的内在特征所决定的,例如投资者个人承受风险的能力。 涉及知识点:风险与收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