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递

2023-04-22 来源:步旅网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递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学习语言的同时,就是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文化传递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英语教学中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传递 语言文化同质性 语言文化异质性

在语言的形成过程中,文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是必要的。本文现就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及目前英语教学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

一、文化的内涵及其在语言中的反映

1871年,“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柯平:1988)该定义被奉为经典并成为之后的人类学家定义文化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复杂化,有关文化的研究也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萨莫伐尔等人在《跨文化传播概论》(1981)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概念。”“按通常的定义,文化是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功能、空间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刘宓庆:1999,2)

由此可见,文化具有民族性、传承性、流变性和兼容性。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如下的四个本质特征:(1)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而非遗传获得的;(2)文化是一个社团所共有的,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3)文化具有象征性,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4)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柯平:1988)由于文化表现为一定的语言模式,换言之,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涵盖语言的范畴,并深入语言的实质,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简单地说,语言文化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

人类面临着同一个客观的大自然。一方面,人类具有相同的大脑结构,有着同样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有其基本的相同之处,因此,处于同一文明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在其文化方面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共性。这些共性反映在语言中,成为不同文化范畴的各民族间交流

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符号序列,都是交际工具,都有大体相同的整体性(或宏观)结构,如语音、语法、词汇,都有从不完善到大体完善的发展演变史等。(刘宓庆:1999,42)从内容上看,各民族文化在思维能力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共性的东西。以汉英两种语言为例,两个民族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表现出共性:

(1)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例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天由命”,等等。而在英语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表达方式:“Heaven’s vengeance is low but sure”“Heaven knows.”“It was the will of Heaven.”“Heaven forbid!”等等。

(2)对生命的本质有基本的认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看透生命,领悟生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人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才可能领悟其中滋味。在《红楼梦》第25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而在《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For we brought nothing into this world, and it is certain we can carry nothing.”两者所反映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多么的相似。

然而,各文化所处的小环境,以及文化的发展速度有所差异;此外,由于一种文化范畴内的社会成员观察大自然的角度不同,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正是由此而来。不同的文化基因造就了语言的异质性。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体现在不同的文化源流和迥异的语言结构上。因此,含有文化因素的语言文字是该语言中最具特色,也是为其他文化范畴内的成员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难点。此外,民族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特征也表现在语言中。例如,中西方在时间概念上的表述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过去的为“前”,而未来的为“后”,所以有陈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叹。而在英语中,情况却恰好相反。例如,“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过,我们说到后头去了。)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只是不同文化间差异的一个极为细小的方面。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一种文化所独具的特性反映在语言中,便形成了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并成为外语学习者的兴趣和难点所在。

二、目前,英语教与学中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学习语言并不是孤立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该语言所反映和代表的文化。然而,目前,不少教师和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仍然持一种观点,即认为只要掌握语法,发音和一定的词汇即可。形成这种片面的观点的原因有很多。就教师而言,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何筱莉:2001)教师本身对教学中文化传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就学生而言,中学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不懂如何学习,只能沿袭旧的学习方法,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本质。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最后达到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语音及词汇只是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一个层面。如果要得心应手地用外语来表达情感,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必须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给予充分的关注。就教学而言,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感兴趣了,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就随之而增强。然而,受课时和教材的限制,这些以课文为本的背景材料是不系统的,只能是蜻蜓点水。对学生而言,他们无法系统地去了解所学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从而也就无法在宏观上对本族语和外语的文化特性和共性有所把握。这对学习语言是一个极大的缺憾。这样学下来的学生只能是得其貌而未领其神。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不可能运用自如。因此,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文化的传递。

教学中,文化内容的传递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语言不再枯燥乏味,苦不堪言。同时,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生动的语言知识,而且还学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学生今后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语言极为有益。

参考文献:

[1]Kluckhohn, Clyde.Culture and Behavior.Ed by Richard Kluckhohn.New York:The Free Pr. Of Glencoe,1962.

[2]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3]何筱莉.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国外外语教学,2001,(3).

[4]刘重德.文化、语言、翻译.外国语,199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