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ol.30 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
“知音”中的同情体验与孤独体验
——《文心雕龙》鉴赏批评论的美学生命探微
陈迪泳,梁桂华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 要: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心理体验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和文体论之中,其中,“割情析采”中的鉴赏批评论蕴含了刘勰的“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以及这两种体验的实践与超越,这些共同构成了其丰富深刻又灵动精妙的心理体验与美学生命。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同情体验;孤独体验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77-04
Sympathetic and Loneliness Erlebnis of “Soul Mates”:
the Exploration of Liu Xie’s Aesthetic Life i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Theory from Wen Xin Diao Long
CHEN Di-yong,LIANG Gui-hua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gjiang Normal College, Zhang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Liu Xie devoted his lifelong pursuit and creative thinking to the masterpiece Wen Xin Diao Long which manifests his aesthetic life and mental experience. In the book of Wen Xin Diao Long, Liu connected his own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ith Wen Tao Theory, Creativity Theory,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Theory and Stylistics, among which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Theory (the analysis of emotion and literary grace) contains Liu’s Sympathetic Erlebnis (Chang Wen Jian Xin) and Loneliness Erlebnis (Gui Gu Jian Jin), and 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wo kinds of erlebnis. Liu’s rich, profound and smart psychological erlebnis and aesthetic life are mixed and combined in the two kinds of erlebnis.
Key words: Liu Xie; Wen Xin Diao Long; Soul Mates; Sympathetic Erlebnis; Loneliness Erlebnis
在1500多年的《文心雕龙》研究史上,中外学者对文艺心理给予了极大关注。对于鉴赏批评论,学者们普遍重视评论作家以及知音难觅的现象,但未能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心理体验和美学生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即在刘勰独特的人生旅途中,民族与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个人的人生追求对刘勰的文艺心理与美学生命的追求产生了怎样的深刻影响?种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文心雕
龙》的理论体系中有哪些生动微妙的表现?心理体验是文艺家带着审美眼光和强烈感情色彩的、活生
[1]115
生的对于美学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文艺家要实现自己的美学生命,心理体验是关键因素。只有体验才能接近生命、呈现生命。刘勰将其在独特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的心理体验贯穿于《文心雕龙》的文道论、创作论、鉴赏批评论以及文体论之中。客观世界在文艺家的视野中不是显现为与文
收稿日期:2009-08-07
基金项目:2008年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W0801)
第一作者:陈迪泳,女,1969年生,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艺心理学和美学。
78 广 东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艺家相对的无生命的客体,而是显现为文艺家美学生命之寓所。同样,刘勰倾注其毕生的追求与思索而创作的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正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有鉴于此,笔者借用同情体验、形态不能辨别;如果内心聪慧,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这是极惬意、极可心的心理体验活动。这活动顺畅的动力来自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与社会人生的无限性之间的永恒矛盾。宇宙无限,人生有限,孤独体验等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力图作新的系列探索,旨在揭示《文心雕龙》所蕴含的刘勰的各种心理体验,更好地把握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美学生命。
《文心雕龙》的第45篇至第49篇是鉴赏批评论,其中《才略》、《知音》、《程器》三篇为批评论,
《时序》、《物色》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的性质。[2]28
批评论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割情析采”的“文情可鉴”。刘勰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作家的品德修养、创作才能等方面论述文学与作家的发展情况、以及读者的欣赏就是“知音”,这其中融合了刘勰的心理体验与美学生命,即在“知音”中产生的“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和“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
1 “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和“贵古
贱今”的孤独体验
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知音》篇。“知音”原意为懂得音乐。《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在伯牙的诸种琴声中,钟子期分别听出了琴声“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因之成为伯牙的“高山流水知音”。这实为同情体验,即接受者借助作品的艺术媒介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徜徉、沉醉于古今中外的生活情景中,了解彼时彼地的生活,参与那里的矛盾和斗争,体验各色人物的各种情感,追索人物的心路历程,探索生活的底蕴
奥秘。[3]368《知音》篇曰: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
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①
文学批评就是接受者从作品的文辞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蔽也可以变得显豁。接受者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能看到作者的心情,“觇文见心”就是古今心理学家都认可的心理现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可以互相感同身受。“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读者内心对作品中道理的理解,就像眼睛能看清事物的外形一样,如果眼睛清楚,就没有什么
于是每个人都想超越自身,在想象中尽可能体察身外世界。作家以体验更多次人生、探索更广大的世界作为创作动机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而这样的艺术世界为接受者体验更多次人生、探索更广大的世界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心理实验场。同情体验便成为作家与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桥梁。所以,《才略》《知音》《程器》《时序》等篇体现了刘勰关于生活、作家、作品以及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的独特又细腻的同情体验。《时序》篇体验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即文学是与时俱进的;《才略》篇体验了作家个人的学识才能、人格气质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得失,刘勰笔走龙蛇,吞吐两千年风云,品评九代英才:“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如“马融鸿儒,思洽识高,吐纳经范,华实相扶”,即马融是东汉的大儒,思想博大,认识高超,作品符合儒家经典的规范。又如“琳、瑀以符檄擅声,徐幹以赋论标美,刘桢情高以会采,应玚学优以得文。”陈琳和阮瑀以擅长章表檄移著称,徐幹以辞赋和论著显示其优美,刘桢以高尚的情操和辞采相结合,应玚才学优秀而在诗赋创作上有所收获。《体性》篇体验了十几位作家的诗性性格:“才性异区,文体繁诡”,由于作者的才华和性格有区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共有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即风格就是人格。《程器》篇则体验了作家的道德人格对文章的重要性:“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发挥事业;固宜蓄素以弸中,散采以彪外,楩楠其质,豫章其干。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理想的作家应该有文有质,德才并茂,能够进可堪当军国重任,退可保持独善而垂文后世。在同情体验的同时,刘勰还提出“见异”说。《知音》云:“见异,惟知音耳。”优秀的批评家能在同中见异、在平淡中见清新、在平庸中见奇特。所以,“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如果没有“见异”的眼光,接受者就无法得到“欢然内怿”的心理体验。例如,刘勰在《杂文》篇中对陆机的评价很高,称之为“义明词净,事圆音泽”。当时的时代风格趋于“靡”,刘勰能在
第2期 陈迪泳等:“知音”中的同情体验与孤独体验 79“靡”中发现“净”,正是其“见异”的美学生命的体现。刘勰称赞潘岳写的哀辞是“体旧而趣新”(《哀吊》)正是其独特的同情体验与见异说的生动阐释。
刘勰在《知音》篇中还分析了在文学鉴赏批评中出现的诸种“知音其难哉”的现象:“文人相轻”、“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由此而感同身受的体验就是孤独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一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喜欢和亲近与自己在思维上和行为方式上相似的人,而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刘勰总结了人们在欣赏评论文学作品时的心理体验:“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所以,《知音》篇开篇就感慨:“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困难,正确的评论家更是千年才一遇。刘勰渴望、呼吁在文学鉴赏活动中出现更多的知音。但他同时又强烈感受到因知音难觅而产生的孤独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产生于接受者对同时代的文学的评价:“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曹丕所说的“文人互相轻视”就是文学活动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孤独体验。文学创作中的孤独体验主要来源于文艺家拥有超前意识、独创意识而不被同时代的接受者所接受和认可。[1]144所以伟大的文艺家的天才创造都是在孤独中进行并结出硕果的。那么我们反向推理,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认清一个事实: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中的“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欣赏评论者中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也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还有毫无文采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也许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作酱坛盖子。这些现象表明:接受者对同时代的作家和文学作品也就相应地产生孤独体验,即接受者由于不能理解和接受文艺家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产生“贱同而思古”的孤独体验。刘勰形象地总结了日常生活中“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的文学评论现象:“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欣赏者皆以一己之喜恶和理解去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必然导致只看东方则不见西墙的现象。
由上观之,《文心雕龙》的鉴赏批评论蕴含了刘勰的独特的心理体验——“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和“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同时他告戒后人,在文学评论中,只有“良书盈箧,妙鉴乃订”(《知音》),才能“独有此律,不谬蹊径”,即满箱的好书依靠卓越的评论家判断,遵守评论的规则就不会走错道路。
2 同情体验与孤独体验的实践与超越
刘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中认识到“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以致“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的“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主观缺失,所以,刘勰要求在“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的基础上,以“博观”打开眼界、开阔胸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以及“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这样才能从全面、客观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更接近实际情况的结论。同时,刘勰以“六观”作为评论尺度:“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即从体裁风格、文辞运用、继承创新、内容纯正、形式华美、思想内容、声律美等六个方面进行文学鉴赏批评活动。刘勰通过“六观”以入情,最后体会作家的感情。
同时,刘勰鉴赏批评论的主要载体和通篇评论的都是批评主体所具备的批评态度和批评方法,却没有涉及作品对接受者的影响,刘勰谈知音却没有触及知音者的感受,这似乎是一大疏忽与不足。然而在刘勰看来,创作与鉴赏是相通的,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正是他所要求于鉴赏主体的,换言之,刘勰以创作者的心态展开自己的批评理论;正因为如此,他认为,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只存在单向度的联系,即刘勰从创作(作家)的角度谈论鉴赏批评(知音)的问题,这是理解《文心雕龙》的鉴赏批评论的前提之一。
由上观之,在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中,刘勰力主“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而要求避免“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意在阐明要在实践中提高判断力。《孟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ol.30 No.2
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邓筑虹
(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广东 湛江 524025)
摘 要:解读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认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语义转换和辩解,由此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然而,尽管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有着鼓舞人心的地方,但他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是否标举过高,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生产者式文本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80-05
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DENG Zhu-hong
(Foreign Affairs Offic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25, China)
Abstract: Since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is the most theoretical of John Fiske’s works, it can shed light 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As is shown in this book, Fiske proposes a redefinition
of popular culture that sets great store by its creativity, entertainment and rebellious spirit. Though Fiske’s optimistic view of popular culture is inspiring, whether he has over-evaluated the creativity of popular culture still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Key words:John Fiske; Popular culture; Producerly text.
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1]7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是20世纪80年代以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邓筑虹,女,197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来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是任何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都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费斯克
子·尽心上》云:“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荀子·劝学》亦有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之说。刘勰对前人的理论在文学的鉴赏批评的实践中进行了升华和超越。
综上所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鉴赏批评论中,以其全部的心灵与精神对“知音”进行了充满诗意的美学探索:力主“觇文见心”的同情体验而要求避免“贵古贱今”的孤独体验,并以“博观”打开眼界、开阔胸怀,对前人的理论在文学的鉴赏
批评的实践中进行了升华和超越!
注 释:
① 本文所引皆据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出版社
1995年版。
参 考 文 献
[1] 张佐邦. 文艺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 文心雕龙译注[M]. 济南:齐鲁出版社,1995.[3] 钱谷融,鲁枢元. 文艺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