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技术及营养管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 马铃薯概述及主产区分布 ................................................................................................. 4
1马铃薯概述 ............................................................................................................................ 4 2马铃薯主产区分布 ................................................................................................................ 4 第二章 马铃薯养分需求规律 ......................................................................................................... 5
1、马铃薯生育时期 ................................................................................................................. 5 2 马铃薯全生育期养分吸收规律 ........................................................................................... 6 第三章 主要病虫草害及缺素症防治 ........................................................................................... 6
3.1马铃薯缺素症状及矫正技术 ............................................................................................. 6
3.1.1缺氮 .......................................................................................................................... 6 3.1.2缺磷 .......................................................................................................................... 7 3.1.3缺钾 .......................................................................................................................... 8 3.1.4缺钙 .......................................................................................................................... 8 3.1.5缺镁 .......................................................................................................................... 9 3.1.6缺硫 .......................................................................................................................... 9 3.1.7缺铁 ........................................................................................................................ 10 3.1.8缺锰 ........................................................................................................................ 10 3.1.9缺铜 ........................................................................................................................ 11 3.1.10缺锌 ...................................................................................................................... 12 3.1.11缺硼 ...................................................................................................................... 12 3.2主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 13
3.2.1晚疫病 .................................................................................................................... 13 3.2.2早疫病 .................................................................................................................... 14 3.2.3黑痣病 .................................................................................................................... 15 3.2.4白绢病 .................................................................................................................... 17 3.2.5炭疽病 .................................................................................................................... 18 3.2.6粉痂病 .................................................................................................................... 19 3.2.7干腐病 .................................................................................................................... 19 3.2.8枯萎病 .................................................................................................................... 21 3.2.9银腐病 .................................................................................................................... 21 3.2.10黑胫病 .................................................................................................................. 22 3.2.11疮痂病 .................................................................................................................. 23 3.2.12软腐病 .................................................................................................................. 24 3.2.13环腐病 .................................................................................................................. 26 3.2.14病毒病 .................................................................................................................. 27 3.3虫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 28
3.3.1 蛴螬 ....................................................................................................................... 29 3.3.2金针虫 .................................................................................................................... 29 3.3.3小地老虎 ................................................................................................................ 30 3.3.4根茎蛾 .................................................................................................................... 31 3.3.5蚜虫 ........................................................................................................................ 31 3.3.6二十八星瓢虫 ........................................................................................................ 32 3.3.7甲虫 ........................................................................................................................ 33
第四章 马铃薯最佳营养管理方案 ............................................................................................... 33
4.1 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 33
4.1.1 中原二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 34 4.1.2内蒙古一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 34 4.1.3甘肃等旱地一作区营养管理方案 ........................................................................ 34 4.2 马铃薯最佳管理方案试验效果 ...................................................................................... 35
4.2.1 滕州姜屯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 35 4.2.2 滕州大坞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 36 4.2.2 滕州大坞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 37 4.2.3内蒙古一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 38 4.2.4甘肃等旱地一作区营养管理方案 ........................................................................ 39
第一章 马铃薯概述及主产区分布
1马铃薯概述
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马铃薯的主要特点是即可利用块茎繁殖、种子繁殖和茎段繁殖。马铃薯属浅根系作物,根系大部分分布在土壤表层,一般根系向外伸展范围较小,约50㎝,根系分布在地表下30~40㎝,最深可达70㎝。马铃薯块茎播种后,经60天左右幼苗出土,出土后10天左右匍匐茎开始伸出;出苗后30天左右植株长出7~8片叶并开始现蕾,叶面积迅速增大,茎叶进入生长盛期,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块茎进入膨大期;出苗后50天左右,植株长出16片叶左右,并进入开花期,叶面积逐渐增大到最大限度,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养分主要向块茎输送积累,块茎进入到膨大盛期;开花后20天左右块茎膨大速度最快,块茎膨大可延续到茎叶枯黄;出苗后80天左右茎叶枯黄,马铃薯成熟收获。
2马铃薯主产区分布
在我国,马铃薯的种植范围广泛,分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单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是马铃薯的主产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从作用上来看,西北、西南的贫困地区,马铃薯被当地农民作为主粮;在中原地区,马铃薯是兼作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农作物;而南方地区马铃薯可利用在水稻冬闲田种植以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布表 省区 内蒙古 甘肃 贵州 四川 云南 重庆 陕西 种植面积 (万亩) 1069.05 1015.8 1000.5 901.65 744.6 516.3 421.8 总产量 (万吨) 982.5 1144.5 947 1082.5 797.5 580.5 328 耕地面积 (万亩) 7147.2 4658.8 4485.3 5947.4 6072.2 2235.9 4050.3 单产 (kg/亩) 919 1126 946 1200 1071 1124 777 黑龙江 宁夏 湖北 山西 河北 山东 湖南 青海 吉林 福建 浙江 辽宁 广西 新疆 广东 安徽 江西 西藏 海南 375.45 336.75 330.45 257.4 255.9 171.15 135.45 132.15 121.5 114.15 88.8 84.6 79.65 68.1 61.05 16.05 3.9 0.9 0.3 673.5 222.5 340.5 124.5 239.5 442.92 178 184.5 247.5 143.5 114 199 89.5 102.5 101 - 5 2 0.5 11830.1 1107.2 4664.1 4055.9 6317.3 7515.3 3789.5 542.7 5534.6 1330.1 1920.9 4085.3 4217.6 2624.6 2830.7 5730.2 2827.1 361.7 727.5 1794 660 1030 484 936 2588 1276 1396 2037 1257 1284 2352 1123 1505 1654 1282 2222 1666 第二章 马铃薯养分需求规律
1、马铃薯生育时期
生长简史:播种→芽条生长期→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收获期
2 马铃薯全生育期养分吸收规律
全生育期需肥量较大,每生产1000kg马铃薯,需要吸收N 6kg,P2O5 3kg,K2O 13kg,为典型喜钾作物,氮、磷、钾肥比例为N:P2O5∶K2O=2:1:4。
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在块茎膨大前期;钾在块茎形成期和淀粉积累期均表现较高吸收速率。所以在施肥过程中需针对其需肥规律进行科学有效施肥。
第三章 主要病虫草害及缺素症防治
3.1马铃薯缺素症状及矫正技术 3.1.1缺氮
前茬施用有机肥或氮肥少,土壤中含氮量低、施用稻草太多、降雨多、氮素淋溶多时易造成缺氮。
症状:开花前显症,植株矮小,生长弱,叶色淡绿,继而发黄,到生长后期,基部小叶的叶缘完全失去叶绿素而皱缩,有时呈火烧状,叶片脱落。
防治措施:早施氮肥,可作种肥和基肥或苗期追肥;植株出现缺氮症状叶面喷施0.2%~0.5%尿素溶液或追施含氮复合肥。
3.1.2缺磷
苗期遇低温影响磷的吸收,此外土壤偏酸或紧实易发生缺磷症
症状:早期缺磷影响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孕蕾至开花期缺磷,叶部皱缩,色呈深绿,严重时基部叶变淡紫色,植株僵立,叶柄、小叶及叶缘朝上,不向水平展开,小叶面积缩小,色暗绿。缺磷过多时,生长大受影响,薯块内部易发生铁锈色痕迹。
防治措施:增施有机肥病沟施过磷酸钙、磷酸二铵或含磷复合肥作基种肥;发现植株出现缺磷症状,及时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6~7天喷一次。
3.1.3缺钾
土壤中含钾量低或沙性土易缺钾;块茎膨大需钾肥多,如供应不足易发生缺钾。
症状:植株缺钾的症状出现较迟,一般到块茎形成期才呈现出来。钾不足时叶片皱缩,叶片边缘和叶尖萎缩, 甚至呈枯焦状,枯死组织棕色,叶脉间具青铜色斑点,茎上部节间缩短,茎叶过早干缩,严重的降低产量。
防治措施:增施钾肥作基种肥;发现植株出现缺钾症状,及时追施硫酸钾肥或叶面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6~7天喷一次。
3.1.4缺钙
症状:早期缺钙顶芽幼龄小叶叶缘出现淡绿色色带,后坏死致小叶皱缩或扭曲,严重时顶芽或腋芽死亡。块茎的髓中有坏死斑点。
防治措施:酸性较强的土壤可撒施一部分石灰补充土壤中钙素不足;发现植
株出现缺钙症状,及时叶面喷施0.5%过磷酸钙水溶液,每隔6~7天喷一次,喷施2~3次。
3.1.5缺镁
一般系土壤中含镁量低,有时土壤中不缺镁,但由于施钾过多或在酸性及含钙较多的碱性土壤中影响了镁的吸收,有时植株对镁需要量大,当根系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也会造成缺镁。
症状:对缺镁较敏感。缺镁老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褪绿,并向中心扩展,后期下部叶片变脆、变厚。严重时植株矮小,失绿叶片变棕色而坏死、脱落,块根生长受抑制。
防治措施:土壤缺镁田应沟施硫酸镁或白云石等含镁肥料;发现植株缺镁及时叶面喷施0.5%~1%硫酸镁溶液,每隔2天施一次,每周喷3~4次。
3.1.6缺硫
症状:症状来的缓慢,叶片、叶脉普遍黄化,与缺氮类似,但叶片不干枯,植株生长受抑,缺硫严重时,叶片上现斑点。
防治措施:追施硫酸铵等含硫的肥料。
3.1.7缺铁
土壤中磷肥多,偏碱影响铁的吸收和运转,致新叶显症。
症状:首先出现在幼叶上,缺铁叶片失绿黄白化,新叶长白化,称失绿症。初期脉间失绿,而叶脉仍为绿色,叶脉颜色深于叶肉,色界清晰,严重叶片变黄,甚至变白。
防治措施:于始花期喷洒0.5%~1%硫酸亚铁溶液1次或2次
3.1.8缺锰
锰多在植株生活活跃部分,特别是叶肉内,对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都有促进作用,缺锰使叶绿素形成受阻,影响蛋白质合成,出现褪绿黄化症状。土壤粘重、通气不良碱性土易缺锰。
症状:叶脉间失绿后呈浅绿色或绿色,严重时叶脉间几乎全为白色,并沿叶脉出现许多棕色小斑,最后小斑枯死、脱落,使叶面残缺不全。
防治措施:因土壤pH过高而引起的缺锰,应多施硫酸按等酸性肥料来降低pH,如土壤缺锰可每亩基施硫酸锰2公斤;发现植株出现缺锰症状,及时叶面喷施0.5%~1%的硫酸锰溶液2-3次,每次间隔7-10天。
3.1.9缺铜
症状:严重症状为幼嫩叶片向上卷呈杯状,并向内翻回。
防治措施:基肥,每亩用硫酸铜0.7-1公斤,拌细干土10-15公斤,开沟施用播种行两侧,每隔3-4年施一次。种肥,拌种,每公斤种子拌硫酸铜1克,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后均匀地喷在种子上,阴干后即可播种。浸种,取硫酸铜加水配成0.01-0.05%的溶液,将种子放入浸泡12-24小时,捞出阴干后播种。喷施:将硫酸铜配成0.02-0.2%的溶液,在作物苗期至开花期喷施2-3次,每次间隔7-10天。
3.1.10缺锌
症状:生长受抑制,节间短,株型矮小,顶端叶片树立,叶小,叶面上出现灰色至古铜色的不规则斑点,叶缘上卷。严重时叶柄及茎上均出现褐色或斑块。
防治措施:土壤缺锌基施硫酸锌0.5~公斤;发现植株出现缺锌症状,及时可叶面喷施0.5%硫酸锌溶液,每10天左右喷1次。
3.1.11缺硼
土壤酸化,硼素被淋失或石灰施用过量均易引起缺硼。
症状:根端、茎端生长停止,严重时生长点坏死,侧芽、侧根萌发生长,枝叶丛生。叶面粗糙、皱缩、卷曲、增厚变脆、皱缩歪曲、褪绿萎蔫,叶柄及枝条增粗变短、开裂、木栓化或出现水渍斑点或环节状突起。块茎小。
防治措施:缺硼土壤每亩基施硼砂0.5公斤;植株发生缺硼现象及时叶面喷施0.1%~2%的硼砂溶液2~3次,每次间隔7~10天。
3.2主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3.2.1晚疫病
症状:播种带菌薯块,可导致马铃薯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立即死去。生长期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发生规律:晚疫病的病原为致病疫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致病疫霉喜日暖夜凉高湿环境,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在马铃薯封垄后,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遇到连续阴天或雾天,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 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马铃薯晚疫病即可发生,造成马铃薯大幅减产或绝收。
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有效途径;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挑选无病种薯可以减少初侵染源,而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推迟晚疫病发生20天左右,降低病情指数约50%,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蘸或喷施;适当提早播种,有一定的避病作用。早熟品种或进行地膜覆盖,适时早播,提早收获,躲过晚疫病发生期,从而减少损失。
在晚疫病发生初期,要及时清除病株,并经行第一次喷药,以后视情况每隔7~10天喷施一次,一般喷2~3次,有很好防治效果。药剂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或64%噁霜灵·锰锌或250克/升醚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76%丙森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等。为较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做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提倡用0.3%的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可达80%且增产效果明显,也可用25%醚菌酯或吡唑·嘧菌酯预防,都有很好增产效果。
3.2.2早疫病
症状:本病主要危 害叶片,亦可侵害块茎。初发病时,叶片上产生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呈不规则形,上面有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发病严重时,植株的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干枯脱落,只有顶部少数几片叶子仍保持绿色。块茎染病可产生凹陷的圆形病斑,病斑部边缘分明,皮下成浅褐色海绵体干腐。
发生规律:早疫病又称黄萎病、早熟病,病原为茄链格孢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以病种薯、病种薯包装物及病土进行远距离传播。农事操作人畜传带,吃了病薯的人畜粪,雨水和灌溉水都能近距离传播。马铃薯食品加工厂排放的污水,也是近距离扩散的主要病源。田间管理方面,播种过迟,种薯切块过小,种植密度大,株、行间郁敝,氮肥施用过量或不足,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生长过嫩,杂草从生,土壤黏重、偏酸,排水不良,多年重茬,以及高温、高湿、长期连阴雨、光照不足等因素,都可引发早疫病的严重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针对早疫病的防治,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选用早熟耐病品种和土壤肥沃的干燥田块种植,并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适当提早收获。发病前期可用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6%丙森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 250克/升的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分散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均匀喷雾,隔7~10天轮换药剂喷施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
3.2.3黑痣病
症状:马铃薯黑痣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当马铃薯幼芽
被侵染后,在幼芽上会出现黑褐色病斑或斑纹,致使组织生长点坏死,阻滞了幼苗生长发育,有时也从基部节上再长出芽条,造成田间缺苗或出苗较晚,幼苗长势弱等。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茎,在地下茎上出现指印状或环剥的黑褐色溃疡面病斑,使植株生长受阻,长得比较矮小、顶部丛生,严重时植株顶部叶片向上卷曲,并褪绿;还有的由于溃疡面环削伤及导管系统,使地上部枯萎或形成气生薯,在近地表的地上茎表面,往往产生蛛丝状的白霉,溃疡严重时,阻滞了养分向块茎的运输,而在地上茎中积累,使茎变粗而植株矮化或产生许多气生薯。溃疡病感染匍匐茎,出现淡褐色病斑,使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结薯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枝条,若病斑绕匍匐茎一周,易引起新生小薯的脱落。匍匐茎中后期发病可导致块茎畸形,停止发育,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变黄、变紫,向上翻卷,并产生气生薯。在成熟的块茎表面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形状各异且坚硬的颗粒状黑褐色或暗褐色斑块,也就是病原菌的菌核,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保持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导致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等。
发生规律:黑痣病又称立枯丝核菌病、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决定马铃薯黑痣病的流行的首先是菌源条件,除了本地土壤中越冬菌源
外,带病种薯也是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一般混杂品种发病重,新品种和种性纯度高的发病轻,山区发病重,平川水地发病轻,低温潮湿的环境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立枯丝核菌能在较大温度范围内生长,在8~30℃之间皆可萌发,有性态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3℃,最适宜该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18℃。当外界条件不适宜快速出苗时,如低温和土壤过湿,它会对幼芽产生极大的危害。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首先要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可与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制,避免重茬。播种时可用25克/升的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5克/100千克种子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并适时晚播和浅播,注意排涝,促进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壤中的时间,减少病菌的侵染。一旦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在远离种植地块处深埋,病穴内撒入生石灰等进行消毒。在种薯播种到垄沟后,可用250克/升的嘧菌酯20克/亩进行垄沟药剂喷雾,使药物均匀喷到土壤和芽块上,然后复土。也可用240克/升的噻呋酰胺悬浮剂20克/亩进行均匀喷雾,都可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此病害的危害。
3.2.4白绢病
症状:齐整小核菌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有时也为害茎基部。薯块受侵染时,病部会密生白色绢丝状的白霉,呈放射状扩展。后期形成黄褐至棕褐色圆形粒状小菌核。剖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腐烂。茎基染病,初期略呈水渍状,病部也产生绢丝状的白霉,后期形成紫黑色近圆形粒状小菌核。
发生规律:白绢病病原为齐整小核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以菌核或菌丝遗留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菌核抗逆性强,在零下10℃或通过家畜消化道后尚可存活,自然条件下经6年仍具萌发力。但其菌丝不耐干燥。高温潮湿的季节,
在栽植过密、行间通风透光不良和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及连作的马铃薯田将会严重发病,也会引起类似地区的流行。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白绢病的防治,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在发病重的地块与禾本科作物进行水旱轮作,并在播种前深翻土地;结合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调整土壤酸碱度呈中性至微碱性,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发病时,因为目前还没有防治白绢病的药剂获得登记,但除在菌核形成前及时拔除感病病株,并施石灰,或灌穴 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等消毒病穴这种方法外,也可在发病前期应用 5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等药剂,间隔一周左右轮换喷雾3次左右。
3.2.5炭疽病
症状:马铃薯感染炭疽病后,主要危害叶片。早期叶色变淡,顶端叶片稍反卷,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的赤褐色至褐色坏死斑,以后转变成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班,后全株萎蔫变褐枯死。地下根部染病,从地面至薯块的皮层组织腐朽,易剥落,侧根局部变褐,须很坏死,病株易拔出。茎部染病生许多灰色小粒点,茎基部空腔内长很多黑色粒状菌核,部分地区也把此病称作黑色斑点病,形象地描述了发病马铃薯块茎、茎部、根部、匍匐根等以及地下部分出现大量黑色的斑点状小菌核。
发生规律:炭疽病病原为球炭疽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生流行特点:马铃薯炭疽病病菌的存活时间可达2年之久,抗逆能力强。因此,当处于高温、高湿的环条件下,它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特别是在感病的马铃薯生长后期,病斑
上产生的粉红色粘稠物内含大量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溅射传到健薯上,进行再侵染,从而造成马铃薯炭疽病病的大面积爆发的流行。
防治方法: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只能通过轮作等措施的改善来减缓马铃薯炭疽病的发生。另外在播种时,要严格挑选种薯,实行无病薯种植,并在播种前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10分钟的方法进行灭菌处理。之后要重视栽培防病,选择土质肥沃的土壤种植,增施有机底肥,避免田间积水。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为粉剂800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间隔一周左右进行轮换喷药防治,连续防治 2~3次。
3.2.6粉痂病
症状:主要为害茎和根部。表皮上先产生褐色小点,外围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渐隆起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状物。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病斑中央下陷,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发生规律:粉痂病病原菌为马铃薯粉痂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薯,田间传播主要通过浇水、病土、病肥等。土壤湿度18~20℃,相对湿度90%左右,pH4.7~5.4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田间发病严重。生长期间降水多,夏季凉爽,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严加封锁病区种薯,禁止外调;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选留无病种薯,把好收获、贮藏、播种关,剔除病薯,必要时可用1%嘧菌酯或精甲霜灵种衣剂喷种,晾干播种。加强田间管理,提倡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治病菌传播蔓延。
3.2.7干腐病
症状:马铃薯干腐病主要在贮藏期间为害,也可在播种块茎时侵染。最初症状会在收获后几周内显现出来,发病初期仅局部出现褐色凹陷病斑,薯皮变暗,随扩展病部表皮下陷和皱缩,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随后病部薯肉坏死变褐,并向四周扩展,较老的死亡组织因菌丝
和孢子而呈现粉、红、蓝、褐等各种颜色,空腔内长满菌丝。最后薯肉变为灰褐色或深褐色,僵缩、干腐、变轻、变硬,剖开病薯可见空心,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这也是干腐名称的来由。如果干腐病的块茎用作种薯则会在田间萌发时发生腐烂,造成缺苗断垄。病薯块在田间后期和贮藏期间易于受继发腐生物的侵染,造成湿性腐烂,发展成湿腐病,其分泌物也会侵染接触到的健康块茎,导致大量烂薯出现。
发生规律:干腐病的病原为深蓝镰孢菌和腐皮镰孢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种薯表面繁殖存活的病菌成为主要的侵染来源,引起贮藏期块茎腐烂为主。如果在 15~20℃的最适宜温度,加上高的相对湿度,会使病害迅速发展。播种时土壤过湿易于发病,而且生长在砂土和泥炭土的马铃薯易发该病,生长在腐殖质含量低的土壤比生长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更易感病。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易发病,在感病品种中,因品种不同,对病害的易感程度也有明显差别。收获期间造成的伤口会成为日后病原菌的侵染入口,伤口多、贮藏或贮运时通风条件差,也易发病。通常块茎在收获时表现耐病,贮藏期间感病性提高。但在贮藏初期发病少,大约贮藏1月后,块茎陆续发病,且在块茎休眠后,体内可溶性糖增多时蔓延最快。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干腐病防治,首先要因地制宜地挑选健康的抗病种薯的整薯做种子,并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来培育壮苗,生长后期注意排水。在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而且较为干燥时的晴天收获,运贮期间尽量避免薯块受伤,贮藏入窖前清除病、伤薯,并用15%的腐霉·百菌清烟剂或硫磺等熏蒸消毒后,小堆贮藏。贮藏早期适当提高温度,促进伤口愈合,随后保持窖内通风,控制温度在 1~4℃间,减少发病。在田间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以及在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重要防治时期,可在非高温时段,选用 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
倍液进行均匀喷雾,可有效缓解马铃薯块茎干腐病的扩展蔓延。
3.2.8枯萎病
症状: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发生规律:枯萎病的病原为尖镰孢菌,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病薯上越冬。第二年病部产生的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入侵。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提倡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后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倍液浸种薯,预防发病。必要时浇灌30%噁霉灵水剂8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丙烯酸·恶灵·甲霜水剂800倍液。
3.2.9银腐病
症状:该病在马铃薯生长期就开始侵染,主要为害块茎。银腐病的坏死斑点首先出现在茎基部的块茎上,呈现小、苍白色的病斑,但病斑下面组织是健康的。收获时可见,特别是潮湿时表现明显。病斑主要分布在茎基部的块茎上,表面呈不规则的褪色斑,苍白至棕色,逐渐扩大,严重者皱缩,病斑覆盖块茎表面大部分面积;后期开裂失水,对块茎影响很大。
发生规律:银腐病的病原为茄长蠕孢,,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冬季发病率达33.3%。受感染部分多分布于薯块的茎基部,重病薯块因失水过多,块茎皱缩;病菌生长后期变为棕色。
防治方法:贮藏前几天用硫磺粉熏蒸消毒。把好选薯入窖关,严格剔除病薯和带有伤口的薯块,入窖前放在阴凉透风的场所堆放3天,降低薯块中的湿度,减少发病。在贮藏前用45%噻菌灵药剂处理块茎,也可在贮藏期间,施用烟雾剂处理,使病薯表层干枯,可有效防止病菌向邻近块茎侵染。
3.2.10黑胫病
症状:主要侵染马铃薯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引发黑胫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幼苗染病一般在株高 16cm 左右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
发生规律:黑胫病又称黑脚瘟,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文氏黑腐致病型,是一种细菌病害。该病主要是病薯带菌,通过切刀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由母薯通过维管束部分进入植株地上茎。后期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入新生块茎。贮藏期间,病健薯接触,病菌通过伤口或皮孔传染,传染快。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也是初次侵染的来源。田间病株可以通过昆虫和流水传播。从伤口在侵染健株。黑胫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雨水多、低洼地发病重。贮藏期和窖内通气不良,温度高、湿度大,病菌通过伤口、皮孔传染快,容易造成烂窖。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治,在建立无病留种田,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的基础上,选用无病、抗病品种的种薯,并采用整薯播种,或切块后用草木灰或春雷霉素等进行拌种或浸种后立即播种。适时早播,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种薯入窖前要严格挑选,入窖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1~4℃范围内,同时要防止湿度过大。多地经验表明,在叶面喷施0.1%硫酸铜溶液等铜制剂、或50%三氯异氰尿酸1000~1500倍可显著减轻黑胫病的发生程度。
3.2.11疮痂病
症状:疮痂链霉菌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按表面症状主要可以分为凸起状、凹陷状和平状病斑。最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
不定形大斑,以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使病部表皮粗糙,呈疮痂状。很多突起状病斑常在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发病初期表现为凸起状,之后随着病斑扩展,中部木栓化的组织逐渐脱落,形成凹陷状病斑。但平状病斑即使严重发病也不伴随有凹陷,只是表皮下的组织褐变坏死。因此不同病斑的成因可能是不同的病原菌或环境条件的变化在起作用。内蒙、河北、陕西等省的病斑主要以凸起型为主。匍匐茎也可受害,多呈近圆形或圆形的病斑。
发生规律:疮痂病病原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是一种细菌性病害。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但在 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土的马铃薯田处地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会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治,首先要选用无病抗病品种薯块留种,并且在种植前种薯要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后再切成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要保水性好的豆科、百合科、葫芦科轮作田作为播种田,种植播种时可沟施或穴施40%五氯硝基苯1500~200g/亩进行土壤消毒,创造无菌环境。加强水分管理,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可减轻发病。
3.2.12软腐病
症状:马铃薯软腐病一般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和储藏的块茎上,但茎叶部位也可表现病状。染病时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被侵染的块茎,气孔轻微凹陷,棕色或褐色,周围呈水浸状,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呈现多水的软腐状。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变硬、变干,坏死组织凹陷。发展到腐烂时,软腐组织呈湿的奶油
色或棕褐色,其上有软的颗粒状物。被侵染组织和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边缘有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腐烂早期无气味,二次侵染后有臭气和黏稠状的黏液物质。
发生规律: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胡萝卜软腐欧文氏马铃薯黑胫亚种和菊欧氏菌3种,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温暖和高湿及缺氧有利于块茎软腐的发生和流行。一般地温在 20℃以上时,且收获过晚,收获的块茎会高度感病。通气不良、田里积水、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也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氮肥过多也会提高感病性。收获时机械损伤多,或入窑后堆积过厚、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等常会引起发病,常造成大量软腐烂薯。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软腐病的防治,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可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调茬。在发病初期要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减少田间初侵染和再侵染源。并可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28克/亩,或72%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18克/亩,或20%噻菌铜悬浮剂18克/亩,或10亿芽孢/g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5克/亩等药剂轮换着进行均匀喷雾。贮藏期要做到干净、干燥、通风,堆放马铃薯薯块不超
过 30 厘米,10天左右翻捡1次,随时剔除带有马铃薯软腐病病薯的烂薯。
3.2.13环腐病
症状:马铃薯感染环腐病后,地上部染病可显示出枯斑型和萎蔫型两种症状。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现环形或弧形坏死部,这正是环腐得名的来由。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枯死或形成中心病株。感病马铃薯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有白色菌脓溢出。
发生规律:软腐病的病原菌为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环腐棒杆菌在1~33℃的温度范围内都可生存,且干燥情况下的致死温度为 50℃。环腐棒杆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可越冬且长期存活,一般情况下对下一季再侵染方面的作用不大,所以夏播和二季作生育期相对较短,一般发病较轻。收获期因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因而成为环腐病的重要传播时期。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 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 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在2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贮藏比低温 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另外播种早则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
防治方法:针对马铃薯感染环腐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加强检疫,杜绝菌源为
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首先要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种植抗病品种的整薯播种,播前进行晾种或催芽,剔除病薯。种薯如需切块,切刀可用0.2%升汞水、或0.1%高锰酸钾液等浸渍消毒,做到切一块消毒1次。同时也可用 45%敌磺钠湿粉150克/100千克种薯,或 70%敌磺钠可溶粉剂210克/100千克种子进行拌种,也可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进行浸种处理,然后晾千播种。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携出田外集中处理。加强栽培管理,施用磷酸钙作种肥,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防治田间地下害虫,减少传染机会。留种田要先收,在收、选、晾和入窖过程中,严格进行挑选,剔除病薯。有条件的可单独贮藏。
3.2.14病毒病
症状:马铃薯病毒病田间表现症状复杂多样。花叶型的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现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叶片基本不变小,或变小、皱缩,植株矮化。花叶病又有轻花叶、重花叶、皱缩花叶和黄斑花叶之分,其中轻花叶病常与其他病毒病并发,一般病株生育正常,仅叶片表现出不同的斑驳或轻微花叶,气温过高、过低时症状都易隐蔽。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重花叶病病株上的叶脉、叶柄及茎均有黑褐色坏死条斑,并发脆易折。感病初期叶片呈现斑驳花叶或有枯斑,以后背面叶脉坏死,甚至沿叶柄蔓延至主茎而产生褐色条斑,导致全叶萎蔫,但不脱落。坏死型的叶脉、叶柄、茎枝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的叶缘向上卷曲,或自边缘向内翻转,甚至呈圆筒状,色淡,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有时叶背出现紫红色,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丛枝及束顶型的病毒病分枝纤细而多,缩节丛生或束顶,叶小花少,明显矮缩。
发生规律:马铃薯病毒病主要由种薯带毒引起,并可代代相传,在田间还可由昆虫传播,以致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在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时发病重。而在25℃ 以上高温环境条件下,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所以一般冷凉的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另外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方法:培育、选用脱毒马铃薯健康种薯,繁育过程中拔除带卷叶病的病株,防治蚜虫的传毒,及时喷药灭虫。发病初期可喷施24%混植酸碱铜水剂700倍液或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宁南霉素水剂300倍液、或4%嘧肽霉素300倍液、或盐酸吗啉胍·乙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菌毒·吗啉胍500倍液,视病情10天左右喷施1~2次。
3.3虫害症状及防治技术
危害马铃薯地上部叶片的害虫主要有28 星瓢虫、蚜虫和粉虱等,为害地下
部的根和块茎的害虫主要有块茎蛾、地老虎、螃槽、缕姑、金针虫等。
3.3.1 蛴螬
症状: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金龟子种类较多,各地均有发生。幼虫在地下为害马铃薯的根和块茎。可把马铃薯的根部咬食成乱麻状,把幼嫩块茎吃掉大半,在老块茎上咬食成孔洞,严重时造成田间死苗和毁灭性的灾害。
防治技术:深耕后日晒和霜冻以及鸟类捕食。不易通过使用杀虫剂来防治。每亩用4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细土25~30千克,播种时撒施在种薯旁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3.3.2金针虫
为害症状:马铃薯金针虫也叫铁丝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总称。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细胸金针虫。金针虫以幼虫为害,春季马铃薯播种后,钻蛀牙块、根和地下茎,使幼苗枯死,受害幼苗的伤口不整齐,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会使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1个孔道,降低了块茎的品质,有的还会引起腐烂。
防治技术:种植马铃薯以前必须通过适当的翻耕和作物轮作而减少土壤中的金针虫数量。在金针虫危害严重时,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200~250毫升加细土25~30千克,播种时撒施在种薯旁边。
3.3.3小地老虎
为害症状:地老虎为夜盗蛾,以幼虫为害作物,又称切根虫。地老虎有许多种,为害马铃薯的主要是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地老虎是杂食性害虫,各地均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抪作物的幼苗,严重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1~2龄幼虫为害幼苗嫩叶,3龄后转入地下为害根、茎,5~6龄为害最重,可将幼苗茎从地面咬断,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
防治技术:点状或田间局部感染时,可以集中施用杀虫剂,如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和5%来福灵乳油2000倍液喷施对防治1~3龄幼虫非常有效。对3龄以上的幼虫或成虫可在黄昏时将含有糠、糖、水和杀虫剂的毒饵放在植株的基部进行诱杀。
3.3.4根茎蛾
为害症状:马铃薯块茎蛾又称马铃薯麦蛾、烟潜叶蛾等;属鳞翅目麦蛾科。主要为害茄科植物,其中以马铃薯、烟草、茄子等受害最重。幼虫潜入叶内,沿叶脉蛀食叶肉,余留上下表皮,呈半透明状,严重时嫩茎、叶芽也被害枯死,幼苗可全株死亡。田间或贮藏期可钻蛀马铃薯块茎,呈蜂窝状甚至全部蛀空,外表皱缩,并引起腐烂。
防治技术:可以通过一些耕作措施来减轻,如避免在最热和最干的季节种植马铃薯;灌溉防止土壤干裂以阻止蛾接近块茎;适当培土覆盖块茎;使用外激素诱捕和控制田间种群;使用杀虫剂。薯块贮藏期间,特别是种薯,可用生物制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处理或者使用杆状细菌。同时,驱虫植物、按树或马缨丹可保护贮藏的薯块。入窖前对薯窖进行消毒,用80%的敌敌畏乳油进行熏蒸,用长0.5米,宽7厘米左右的纱布在药剂中浸泡后,每隔一米挂一条,然后封闭窖门,熏蒸7~10天即可。
3.3.5蚜虫
为害症状:蚜虫为害后并传播病毒,传播病毒的主要是桃蚜和马铃薯蚜,马铃蚜对马铃薯为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为害。蚜虫群在叶子背面和幼嫩的顶部取食,,刺伤叶片吸取汁液,同时排泄出一种粘物,堵塞气孔,使叶片邹缩变态形,幼嫩部分生长受到妨碍,直接影响产量,第二是取食过程中,例如桃蚜,把病毒传给健康植株,引起病毒病造成退化现象,还会使病毒在田间扩散,使更多植株发生退化。另外,有时也为害贮藏期间块茎的幼芽,从而将病毒传给病薯。
防治技术:利用蚜虫的天敌是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瓢虫科的甲虫和食蚜虫的黄蜂以蚜虫为食。药剂防治应注意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如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3.3.6二十八星瓢虫
为害症状: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主要为害叶片。成虫和若虫在叶背面剥食叶肉,形成许多独特的不规则的半透明的细凹纹,有时也会将叶吃成空洞或仅留叶脉,严重时整株死亡。
防治技术:用50%的敌敌畏乳油50倍液喷杀,对成虫幼虫杀伤力都很强,防治效果100%,或用60 %的敌百虫500~ 80倍液喷杀,或用100倍液乐果溶液喷杀,效果都较好。发现成虫即开始喷药,每10d喷药1次,在植株生长期连续喷药3次,即可完全控制其危害。喷药时喷嘴应向上喷雾,从下部叶背到上部都要喷到,以便把孵化的幼虫全部杀死。
3.3.7甲虫
为害症状:马铃薯甲虫是鞘翅目叶甲科的恶性害虫,原产于北美洲,现分布于美洲、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成虫和幼虫都取食马铃薯茎叶,常把叶子吃光,通常使块茎减产30%~50%,大发生时减产90%以上。该虫取食量大,繁殖力强,适应性、耐饥力、抗药性都较强,难以防治。
防治技术:当前防治马铃薯甲虫的重点是严格执行调运检疫程序,严格把关,防止疫区的马铃薯块茎、活体植株调出。对来自疫区的其他茄科寄主植物及包装材料按规程进行检疫和除害处理。对于马铃薯甲虫适生地区要加强疫情监测,健全制度。在已经发生区,要实行包括秋翻冬灌、与非茄科蔬菜、作物轮作、人工捕杀和药剂防治在内的综合防治措施。药剂防治使用毒死蜱和菊酯类药剂,如25%三氟氯氰菊酯每亩30克、20%氰戊菊酯每亩40~50克、2.5%溴氰菊酯每亩20~30克对水喷雾。由于马铃薯甲虫容易对有机磷与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可交替使用啶虫脒、吡虫啉,以及苏云金杆菌制剂。
第四章 马铃薯最佳营养管理方案
4.1 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根据马铃薯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遵循不同种植区域气候环境和栽培模式,制定不同区域的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4.1.1 中原二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类别/时期 肥料品种 生物有机肥 15*3硝基复合肥+15-6-20硝基复合肥或者15-5-25硝基复合肥150kg/亩 硅钙钾肥 开花期 成本 腐植酸锌硼型叶面肥 喷施 复合肥条沟施 施肥方式 施肥量 生物有机肥80kg/亩 15*3硝基复合肥50kg/亩+15-6-20硝基复合肥100kg/亩或者15-5-25硝基复合肥150kg/亩 50kg/亩 开花期之前,600-800倍喷施1-2次 基肥 出去拱棚薄膜投入等成本,肥料投入800元/亩 4.1.2内蒙古一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
时期 播种期 出苗期 块茎形成期 类别 套餐肥 金正大13-17-15硝基三加3 复合肥,80kg/亩 金正大有机菌肥,80kg/亩 金正大土壤伴侣,50kg/亩 追肥 追肥 金正大15-5-25硝基复合肥, 40kg/亩 金正大15-5-25硝基三加3 复合肥,20kg/亩 金正大16-8-34水溶肥,10kg/亩 金正大腐植酸液体肥,10L/亩 叶面肥 淀粉积累期 成本 叶面肥 微量元素型叶面肥,100mL/亩 金正大磷酸二氢钾叶面肥, 100g/亩 施肥方法 随播种一次施入 第一次中耕培土施肥 第二次中耕培土施肥 随喷灌施用2kg/亩/次,共喷灌5次 随喷灌施用5L/亩/次, 共施用2次 50mL/亩/次,共喷施2~3次 50g/亩/次,共喷施1~2次 底肥 开花期至膨大期 追肥 肥料投入:940-1240元/亩 4.1.3甘肃等旱地一作区营养管理方案
类别/时期 肥料品种 生物有机肥 施肥方式 撒施有机肥、 复合肥条沟施 施肥量 有机肥80kg/亩 马铃薯:50kg 40kg 开花期之前,600-800倍喷施1-2次 基肥 17*3硝基复合肥 追肥 开花期 成本 15-6-20硝基复合肥 腐植酸锌硼型叶面肥 喷施 排除地膜和种子,肥料投入成本640元 4.2 马铃薯最佳管理方案试验效果 4.2.1 滕州姜屯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试验于2014年8月-11月进行,农户为姜屯镇陈坤,共有20亩马铃薯,试验地块为1.5亩,试验品种为大丰,土壤为棕壤,偏酸性。
4.2.1.1农户习惯施肥
鲁虹3*15硫酸钾复合肥100kg/亩,外加50kg/亩硫酸钾
4.2.1.2 营养管理方案
方案一:15-15-15硝基双效复合肥50kg/亩和15-6-20硝基复合肥100kg/亩 方案一:15-15-15硝基复合肥50kg/亩和15-6-20硝基复合肥100kg/亩
4.2.1.3 试验结果
产量:与农户习惯相比,营养管理方案处理产量均增加,营养管理方案处理较农户增产5.8%和19.8%;商品薯:营养管理方案处理均高于农户,商品薯产量较农户高出24. 5%和40.3%;以营养管理方案二增产效果最佳。
处理 习惯 产量(kg/亩) 1798.2 较习惯 增产% -- 5.8% 商品薯重 商品薯(kg/亩) 增加% 1136.4 1414.7 -- 24.5% 方案一 1904.5 方案二 2155.9 19.8% 1594.1 40.3%
实地观察发现,农户习惯地上部植株出现衰老严重,叶片和茎秆黄化现象,营养管理方案处理长势均优于农户,无明显衰老现象。
4.2.2 滕州大坞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试验于2015年8月-11月进行,农户为孙卓亚,试验地块为2亩,试验品种为大丰,土壤为棕壤,偏酸性。
4.2.1.1农户习惯施肥
3*15硫酸钾复合肥150kg/亩
4.2.1.2 营养管理方案
方案一:15-5-25增效硝基复合肥150kg/亩 方案二:16-8-20自制复合肥150kg/亩
4.2.1.3 试验结果
产量:与农户相比,15-5-25增效硝基肥提高产量2.22%,大薯产量也得到少量提高。
处理 农户15-15-15硫基 产量(kg/2m2) 5.83 较农户增产% -- 2.22% -7.72% 大薯产量>100g 较农户(kg/2m2) 增产% 4.74 4.75 4.16 -- 0.21% -12.2% 5.24 pH 15-5-25增效硝基肥复合肥 5.96 16-8-20 5.38
4.2.2 滕州大坞镇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试验于2015年8月-11月进行,农户为孟经理,试验地块为1.5亩,试验品种为大丰,土壤为棕壤,偏酸性。
4.2.1.1 营养管理方案
方案一:15-5-25增效硝基复合肥150kg/亩
方案二:15-5-25增效硝基复合肥150kg/亩+硅钙钾镁肥50kg/亩 方案三:16-8-20自制复合肥150kg/亩
方案四:16-8-20自制复合肥150kg/亩+硅钙钾镁肥50kg/亩
4.2.1.2 试验结果
产量:增加硅钙钾肥增加产量13.9%和0.43%,增加大薯产量13.7%和6.19%。
处理 硅钙钾大薯产硅钙钾产量镁肥增量>100g 镁肥增pH (kg/2m2) 产% (kg/2m2) 产% -- 13.9% -- 0.43% 5.01 5.70 4.61 4.89 -- 13.7% -- 6.19% 4.88 15-5-25增效硝基复合5.62 肥 15-5-25增效硝基复合6.40 肥+硅钙钾肥 16-8-20 5.73 16-8-20+硅钙钾肥 5.76
4.2.3内蒙古一作区马铃薯营养管理方案效果
试验于2015年6月-9月进行滴管追肥管理方案,农户试验地块为20亩,试验品种为荷兰15,土壤为栗钙土,偏碱性。
4.2.3.1农户施肥习惯
提苗肥 膨大肥 成本 尿素10kg/15-5-25硝基高塔13kg/亩+液体320元/亩 亩 肥5.5kg/亩+16-8-34水溶肥3.3kg/亩+诺普信根聚地液体肥5kg/亩 4.2.3.2 营养管理方案
提苗肥 膨大肥 30-6-6水溶8-2-40水溶肥10kg/亩 肥10kg/亩
成本 165元/亩 4.2.3.3 试验结果
产量:与农户相比,在成本减少情况下,营养管理方案处理产量增加5.5%,增加薯块的数量。
品种 荷兰15 处理 农户 试验 产量 kg/m2 3638.2 3837.2 增产% -- +5.5%
4.2.4甘肃等旱地一作区营养管理方案
试验于2015年5月-9月进行试验点为2个,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白崖子村和上梁村,每个地点品种也不同,种植模式为一年一季,其他管理水平与农户习惯相同,土壤为黄绵土,碱性性。
4.2.4.1 农户习惯施肥
试验点 底肥 上梁村 白崖 子村 追肥 金沂蒙17-17-17硫基二胺30kg/亩 50kg/亩 二胺50kg/亩 尿素50kg/亩 4.2.4.2营养管理方案
试验点 底肥 上梁村 白崖 子村 追肥 金正大17-17-17硫基15-6-20硝硫基40kg/亩 50kg/亩 4.2.4.3 试验结果
上梁村:营养管理方案处理较农户处理产量增加344.9kg/亩,达6.4%。从成本收入来看,底肥相同,试验追肥成本增加30元/亩,净收入增加315元/亩。
白崖子村:营养管理方案试验处理较农户处理产量增加889kg/亩,达34.8%,试验处理中底肥增加50元/亩,追肥成本增加90元/亩净收入增加749元/亩。
试验点 品种 处理 农户 产量kg/m2 增产% 5422 -- 净收入增加 (1元/kg) -- 上梁村 试验处理 5766.9 农户 2555.6 白崖子村 青薯 试验处理 3444.6 陇薯 6.4% 315元 -- -- 34.8% 749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