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2、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 3、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亲切,更强烈感人拟人化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和解释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抒情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小说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些还有:序幕、尾声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是渲染气氛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四、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议论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总结。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议论文
1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描 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景物描写 白描 工笔描写 细节描写 以形传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准确传神鲜明 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行文线索的贯穿。
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深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等。
常见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 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2
行文段落类
开头段 过渡段 结尾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上启下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④从表现手法角度: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表现手法 作用 备注及举例 象征 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比喻系字句修辞 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象征系篇章修辞 联想 联想和想象可以使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联形象. 想,想到就可以;想象要塑造具体形象. 想象 铺垫与照应 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 凑、严谨. 对比与对照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1.对比,不分主次,彼此并重.衬托,特点. 主次分明,被衬托的事物是主体,是作者主要描述的人或事. 衬托或烘托 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2.对比与衬托都是两个事物之间意义明显. 的关系,而抑扬是对一个事物的两种态度.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 后抑)的观点. 借景抒情 可以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融情于景 文章主旨是景与人的相通处 借物抒情 借物抒情的方法,使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外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引起共感情有所依托 鸣的地方,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 托物言志 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如《我的空中楼阁》 更有说服力 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 由自在表情达意. “记叙”是 “议论”的如《灯下漫笔》 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3
动静结合 是一种 “动”与 “静”之间的衬托,用 “动”如《雨中登泰山》 衬 “静”,或用 “静”衬 “动”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常见语言特点:
⑪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⑫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⑬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⑭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⑮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⑯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⑱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⑲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⑩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⑾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⑿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⒀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⒁双关——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4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