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研究

2023-08-23 来源:步旅网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研究

孙丽红

(菏泽市博物馆,山东…菏泽…274000)

摘 要:文物修缮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需要博物馆借助现代修复手段来呈现文物的原貌,从而更好地发挥文物的展览、教育价值。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文物修缮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文物修缮未能真正实现文物保护的目标。文章从此出发,以保护性修缮为重点,首先介绍了保护性修缮的内涵和价值,继而探讨了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对策,包括采集文物信息、对文物分门别类、制订文物修复方案、加强新技术的应用等。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性修缮

文物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保护、传承好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博物馆作为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物保护最为重要的主体。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状来看,不少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有的文物在出土时便已经出现残缺损坏,有的文物则是在展览时因存储条件不佳或者人为因素出现了损坏,均有待修复。然而,当前博物馆在文物修缮中存在不少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文物修缮破坏了文物的原貌,甚至导致了二次损坏,严重影响了文物的审美效果以及文化价值。对此,做好文物保护性修缮就尤为必要。

分既能对残缺部分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同时又不至于破坏文物的原状。因此,随着修缮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工作者可以随时开展二次、三次修缮,不断提升文物的修缮水平。

2 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对策

2.1 采集文物信息

对文物信息的全面掌握以及深度了解是文物保护性修缮的前提条件,也是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性修缮作用与价值的必然要求。因此,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保护性修缮中,必须将文物信息的采集与整理作为基础性工作。以青铜器修复为例,出土的青铜器大都存在残缺的问题,有的青铜器分裂为多个部分,有的青铜器则出现裂缝和纹饰受损的问题。对此,博物馆首先要做好基本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文物的基本信息也就是博物馆藏品的登记信息,包括文物的编号、名称、材质、年代、来源、获取方式、外观、背景、工艺等。同时,也要对文物的保存现状开展深入的调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分析、明确文物的病害情况,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为修复工作的开展铺平基础。还要做好外部信息的发掘与整理工作。对保护性修缮而言,文物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有助于修缮工作的开展。因此,仅仅依靠现有的文物记录是无法满足文物保护性修缮的需求的。博物馆需要以基本信息为基础,拓展信息的搜集渠道。例如,青铜器的出土很少是单品出土,大都会与其他青铜器一起出土,且同批出土的青铜器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互参照的空间较大,修复者可以从同一批出土的完好文物中搜集相关的信息。

1 保护性修缮的内涵与价值

修缮多指代对建筑物的修补和完善,具体到文物修缮,实质上指的就是文物修复。具体而言,文物修缮便是专业的文物修缮人员,采取各种手段对残缺的文物进行修补,从而尽可能使文物呈现出历史本来面貌的过程。保护性修缮是文物修缮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指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展的文物修缮工作。其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保护性修缮以文物保护为目标,经过保护性修缮后,文物会呈现出比原先更佳的状态,从而实现文物复原的目标;第二,保护性修缮以文物保护为要求,在修缮中必须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修缮活动不得对现有的文物形态产生破坏,也不得破坏现有文物的整体观感。与传统的文物修缮相比,保护性修缮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保护性修缮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文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充分发挥文化的现代价值。文物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物出现残缺等损坏现象,必然会对其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如雕塑作品因为残缺了一个角,影响了审美体验,保护性修缮可以弥补此遗憾。其次,保护性修缮坚持可辨识的原则,修缮的部

2.2 对文物分门别类

因物制宜是文物保护性修缮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它

【作者简介】孙丽红(1966—),女,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陈列展览。

078Vol.151

需要修缮工作者从文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文物保护性修缮的目标,然后再采取针对性强的修缮手段。这样可以有效克服文物修缮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减少文物修缮对文物的损坏,实现保护性修缮的目标。对此,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修缮中需要做好文物的分类工作。首先,从文物的材质出发进行分类。材质划分法是最为常见的文物划分方式,不同材质文物的保护难度差别很大,故修复难度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纸质文物保护难度最大,且修复中容易出现损坏,必须要小心对待。铜器随着时间的积累,铜器上会产生铜绿。铜绿有的具有危害性,会腐蚀文物;有的则不具危害性,如氧化铜、氧化亚铜、硫酸铜、碱式碳酸铜,反而会对文物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文物进一步氧化。故在修复中必须差别对待。武汉博物馆在青铜器的修复中,就对铜绿的性质进行了区分,重点对氯化亚铜、碱式氯化铜等有害铜绿进行了清除工作。先采用机械处理的办法对铜绿进行剔除处理,然后采用化学方法进行置换反应,置换出青铜器锈层中的氯离子。其次,从文物的损害程度出发进行分类。从严格的角度来讲,几乎所有的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性状改变的问题,只是损害程度有别而已。在修缮工作中,文物工作者需要以抢救性修缮为第一任务,重点针对损害程度严重且有继续损害风险的文物进行好修缮工作。

2.3 制订文物修复方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性修缮中,文物修缮方案的制订与完善是为文物修缮工作保驾护航的基础性工作。完善的修缮方案不仅能够为文物修缮提供可资参照的资料,对文物修缮效果的保证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从文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针对性强的修缮方案。修缮方案是服务于特定文物保护性修缮目标的,在修缮方案的制订中,必须从待修缮文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待修缮文物的破坏情况分析以及修复目标、修复过程的确定。其次,明确保护性修缮的基本原则。保护性修缮最为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不会对文物产生二次损害,是文物保护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修缮方案的制订中,必须明确好基本的修缮原则,如最小干预原则、可辨识原则、环境统一原则、可逆性原则等。以可逆性原则为例,它要求文物修缮的部分可以随时从文物中剥离出来,不会对文物产生损害,有助于日后修复技术不断完善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文物修复的效果。最后,在文物修缮方案中必须有清晰、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

明确的操作措施,为文物修复提供可靠的指导。以武汉博物馆展出的两件铜盏为例,两件铜盏保护修复前均缺器盖,而修复人员发现随州博物馆藏有一件与此盏几乎一样的青铜盏,故以随州博物馆铜盏为原型,采用铜铸补配器盖的方案,成功地完成了修复工作。

2.4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修复的方法也在不断丰富。新的技术不仅可以提升文物修缮的效果,对文物保护性修缮目标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文物修缮中,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文物修缮效果。以文物信息的采集为例,传统的采集方式为拍照,在信息呈现中缺乏直观性与立体性,不利于修复工作者深入开展工作。而借助现代虚拟技术,可以创新文物信息的采集方式,三维立体技术能够将文物复原后的效果呈现出来。这样,修复工作者在正式修复前便可以预先浏览到文物修复后的效果。而且相比于传统的绘图而言,三维虚拟技术在效果呈现上更具精准性,这对于文物修复效果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具体的修复环节中,如丝织物的清洗、修补等。博物馆要加强学习交流,提升工作人员在文物保护性修缮中的专业能力。

3 结语

保护性修缮是当前文物修缮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也是文物有效修缮最为核心的模式。保护性修缮不会对文物形成二次损害,能够充分发挥文物修缮之于文物的重要价值。因此,博物馆在馆藏文物的修缮中,需要将保护性修缮作为最核心的修缮理念,从信息采集、文物分类等角度出发,提升文物修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捷.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设——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08-109.

[2]吴茜.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问题的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1):112-113.

[3]陈昌富,陈彪.文物保护与修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0-34

[4]后永乐.试析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的两个问题——以岷县藏传佛教建筑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94-94.

2019.02(下)0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