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2024-03-16 来源:步旅网


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摘 要】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活动和实践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兴趣 学习能力

数学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却感到既比较抽象又枯燥无味,更谈不上兴趣可言了。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地完成《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任务、如何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诱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曾这样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这充分说明了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对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要努力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学真有趣!数学很好玩!”这样的概念。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启始课的第一单元,“找生活中的数”时,引导学生这样说,“1”可以表示许多丰富多彩的事物,这么多的事物就可以用小小的数字“1”来表示,多么方便!多么神奇呀!你们能用数字来表示一些物体吗?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就是用简单的符号或算式来表示生活中的事情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能力和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其性格和其它方面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抱背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要实现这样

的学习方式,必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如数学倾听能力、数学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

首先,要求学生在听课时,注意力要集中、思想不要开小差也不做小动作。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听他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修正之处。再者,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条理清晰分明,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鼓励学生在发言时要语言连贯完整,声音响亮,让所有的人都能听得见。

三、寓教于乐,共创和谐课堂

活泼好动是每位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的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愉快地学习。如在巩固练习环节中可以设计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游戏:“争上游”、“拍大数”。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形象地表演“找朋友”、“送信”等游戏。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

四、利用材料,适时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既可以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迎合了学生好动的生理特点。我们应该尽量提供多一些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要从学生刚入学起就开始训练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1.操作小小学具袋,课堂活起来

课上可以利用自制的小小学具袋,让学生尽情的动手操作。如:教学10以内的

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从学具中按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关数量的学具,数一数,摆一摆。起初学生动作会很慢,也很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以后,大部分学生已能又快又准确地拿出学具并按要求进行操作。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经过经常拿学具、摆学具、收学具、整理学具,一定会熟能生巧。

2.数学教学与美术活动相结合

针对学生喜欢画画、折纸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在画画、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图形的转换”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充分动手,通过折纸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慨地说数学课像手工课,原来不同的图形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呀!

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操作,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勤于动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寻找答案,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生活与数学教学活动的融合

学生周围的环境及日常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材料。孩子们对周围的事物大多都很熟悉,当他们看到或听到这些熟悉的事物时也将会转化为数学教育活动的资源内容,于是孩子们就会倍感亲切,也非常容易接受。

例如,在学习“分类”这一单元时,让学生按各自高矮的标准来排队;按小朋友穿的衣服颜色来分类,再启发他们还有别的分类标准吗?有的小朋友会想到按胖瘦来分类,还有的想到了按有没有扎辫子、戴没戴帽子等进行分类。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过渡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复杂的分类。这样,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观察、寻找到分类的方法,相比用教具、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特点又巩固了数的运算,学生还非常喜欢。总之,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找一找、听一听、动一动、摸一摸,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当然,这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融汇贯通、交互运用的。要力求将抽象、单调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通俗易懂且饶有趣味的形式让学生去接受,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课堂教学中只有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2007.

[2]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数学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5]小学教学参考.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