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月考试卷【名校特供】

2020-04-30 来源:步旅网
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高

三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3.Ⅱ卷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依据中国古代历法把正月作为岁

首。这一节日最早应起源于

A.秦始皇时期 B.汉武帝时期 C.宋太祖时期 D.唐太宗时期w.w

2.《左传•昭公》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

弟,以番屏周。”材料反映西周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灭亡殷商 B. 巩固疆域 C. 镇压叛乱 D.恩及兄弟

3.《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

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柳诒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

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5.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为朋矣”,“缙

绅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的影响

6.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安德森在其名著《中国食物》中说,古代中国乃至

整个东亚很少吃

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

7.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

有三年矣,中间图

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

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

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

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8.唐初诗人苏味道有一首描写当时某时令节日的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据此判断,该节日应该是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9.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0.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

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

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 B.秦始皇兼并天下,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

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彻底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

D.这块刻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秦代

11.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12.史载宋代某官职“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账籍,凡吏蠹民瘼,

悉条以上达”,该官职应当是

A.节度使 B.三司使 C.转运使D.通判

13.据《金史》载:“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务农

桑,其余同防御州。谋克,从五品,掌抚揖军户,训练武艺,……其余与县令同。”“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这说明猛安谋克制度在推动女真族社会转型方面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保障了金政府的财源 B.保障了金军的战斗力

C.促进了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 D.促进了女真族势力的壮大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中的“商业革命”表现在

A.坊市制度被最终打破 B.“胡风”、“胡俗”在城市流行

C.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 D.政府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市场

15.据《白银资本》统计数据:美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分别生产白银42,

000吨和74,000吨,各有27,000吨和54,000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81,000吨。在欧洲获得的白银中,大约一半(39,000吨)又转手到亚洲,这些白银最终主要流人中国。对这组数据的解释最不合理的是

A.中国的封建经济仍然在不断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C.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欧洲需要更多的资本 D.中国客观上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16.徐光启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不能反映出A.生产的区域专业化趋势加强 B.原料生产与加工制造业的分离

C.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发展 D.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7.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18.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

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

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D.清朝设置军机处

20.《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21.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

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22.马克思曾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出

现马克思所提的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外国的手工业品

B. 落后的的农耕经济和封闭的专制统治 C. 和平友好政策不适合当时的国际环境 D. 清王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23.“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

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24.学者相蓝欣在《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直隶义和团

民中)船民的生活自蒸汽船引进后已一落千丈,常常找不到顾客,看着船板一天天地烂在河滩上。很多车夫马夫已失去了生活依靠,因为铁路运输既快捷,又便利。传统的驿站信使,虽有驾驭快马的非凡骑术,但远远比不上现代邮政电报的速度。”这一材料表明A.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B.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义和团民众对西方物质文明存在严重的误解

D.西方物质文明的传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

25.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

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26.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

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27.《剑桥中华民国史》写道:“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

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促使这一时期经济奇迹的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民国政府奖励实业的措施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8.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获得了巨大成

功。在他总结的“张裕”创业史中写道:“备历艰阻”、“掷无数之金钱,耗无量之时日,乃能不负初志。”张弼士的“初志”应是 A.推翻满清政府 B.支持革命事业 C.创中华第一品牌 D.实业救国

29.《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

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万。……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材料显示

①原材料价格受一战影响大涨 ②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机遇

③一战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步发展 ④技术与管理也关系到民族

工业的兴衰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

心。这个意义特别表现在

A.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B.国内中小学全部使用白话文教材

C.广大妇女获得彻底解放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激增

31.《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

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32.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

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33.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

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34.1925年3月12日,共和国之父孙中山逝世,接近75万人前往当时的公

祭地点北京中央公园追悼。当时中国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孙中山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

B.孙中山一生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

C.孙中山信仰坚定,不屈不挠 D.孙中山与中共的合作开辟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35.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格局:“第一世界已经是马达隆隆的

工业文明,而第三世界依然是‘风吹草地见牛羊’的传统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世界经济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②第二世界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36.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进行中,宣言审查委员会将宣言中收

回租界收回海关、取消领事裁判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具体条文删去,孙中山坚持恢复这些条文,并说,假如不通过这点,那么大会就毫无意义。这件事表明孙中山

①把反帝主张视为国民党一大的一个重要内容②把反帝主张同反帝斗争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③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强烈愿望④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37.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纪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38.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

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39.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

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

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40.“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

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全面内战

41.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

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42.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分集中华北持

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

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43.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上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

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A.贯彻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 B.统一部署百团大战C.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组织实施战略反攻44.“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

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5.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

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46.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

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应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47.过渡时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可以在下列哪些方面曾发挥其重要作用

①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性,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②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③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实现各阶级、阶层的团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4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大改

造期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了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D.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49.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

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 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D. 中共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50.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

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我国新型人民民主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卷Ⅱ(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1小题28分,52小题22分,计50分)

51.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师夷长技以自强”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追求.

(1)依据所学,指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出现的背景。并评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14分)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在近代民主革命史上,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4分)

材料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3)材料三中的“星星之火”喻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促使中国革命在这一时期力量由弱到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5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

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 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8分)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4分)

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历史调研考

试答题纸

班级 姓名 考号 ________________

51.

52.

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历史参

考答案

1—10 BBCAA BCBBC 11—20 BCCAD DBDDB 21—30 BBCDC ABDDA31—40 DCBDB ADBCC 41—50 CACBB AACDC

51.(1)背景: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列强入侵,西方文明传入,近代中国落伍于世界;中国内忧外患(6分)

评价:有助于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促使人们进一步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具有进步性。但师夷长技只局限于器物,具有局限性。(8分)

(2)新贡献:①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3)星星之火: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分)

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8分)52.(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

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6分)实践:实施一五计划。(2分)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2分)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分)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4分)

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任答两点,2分)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