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客观题答案(详细整理版)

2024-07-06 来源:步旅网
第一章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p.10-18

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改变

(1) 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主要矛盾,战前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战后变为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 革命任务,战前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战后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由

传统农民战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2.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p.20-30 (1) 军事

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

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

控制通商口岸 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4) 文化

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3.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pp.35-38 (1) 原因:

1) 最根本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朽性 2) 经济技术的落后。

(2)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取得反侵略斗争根本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意识是如何觉醒的?有何表现?pp.38-40 侵华战争及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1)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

表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2)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表现: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第二章

5.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p.42-43 (1)

《天朝田亩制度》

积极意义:

1)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实际上是

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3) 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田”等思想

的发展和超越

不足:

1) 2) 3)

具有狭隘性 具有空想性质。 未付诸实行

(2) 《资政新编》

1) 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2) 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3)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4)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道路的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

5) 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没能得到实践。 6. 什么是洋务运动?有何历史地位?为何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pp.46-49

1) 洋务运动指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统治

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2) 历史地位:

(1) 促进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

(3) 给中国带来新知识,使人们开阔眼界

(4) 冲击传统观念,改变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3) 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 什么是“百日维新”?它为什么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pp.50-56

(1)“百日维新”是光绪帝等人为救亡图存并从后党手中夺回统治权,而发起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其间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2)失败原因:

1)维新派自身的局限: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2)守旧势力的反对 (3)历史意义和教训

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2) 要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须用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3) 推动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

第三章

8. 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影响?P.58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

1) 政治:设立商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 制度:预备立宪

3) 经济: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4) 教育: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废除科举 5) 军事: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3)影响:

1)“新政”是清政府在为维护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

2)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3)有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 9. 何谓“三民主义”?如何评价“三民主义”?pp.60-62 (1) 三民主义指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评价:初步描绘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

1) 民族主义: 积极:强调结束清政府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官僚军阀和地主 2) 民权主义: 积极:强调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忽略劳动群众的地位,人民民主权利没有得到保证。 3) 民生主义: 积极:试图使中国富强,避免贫富悬殊和社会危机

局限: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10. 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pp.64-66 1)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

2)“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4)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11. 怎样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成功之处: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 解放人们思想,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4) 促进社会经济、风俗等变化 5) 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

6)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打下基础 失败之处: 1) 2) 3)

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 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 社会生活仍呈现出惨淡的景象。

失败原因:

1) 根本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 2) 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 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c)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革命力量的核心

3)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中国人需谋求新出路。

第四章

12. 何谓“三座大山”?何谓“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p.82、p.91-95

(1) 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政治力量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建国方案 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民族资产阶级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3)原因: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们的反动统治根本上被推翻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脱离实际,没有得到群众拥护

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 3)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拥护,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2、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p.98、p.108

新文化运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13. 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民大革命?pp.119

1) 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口号的是中国共

产党

2) 大革命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而中国共产党是国

共合作的倡导者和统一战线的组织者。

3) 大革命是群众运动,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4)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在军

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提高了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了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战斗中起着先锋和表率作用。

14.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pp.120-122 历史意义:

1.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得到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演习;

2.扩大了中共影响,宣传了党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经验。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做好准备。

失败原因:客观、主观 p.121 客观:

1. 反革命力量强大

2. 资产阶级发生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分化

3.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被拉进反革命营垒里 主观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第五章

15.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pp.129-130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16.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共采取了哪些土地政策?有何依据和特点?pp.130-131 土地政策:

1. 1928年12月,制定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2. 3. 4. 5.

2. 1929年4月,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

3. 1931年2月,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总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案

依据和特点: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居首要地位,新军阀是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共需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但作为国民党统治基础的地主阶级,中共坚持坚决消灭的方针

17. 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pp.133-135

第一次:1927.11-1928.4,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 1930.6-1930.9,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

集中红军力量攻打中心城市。

第三次:1931.1-1935.1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

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打击富农。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推行宗派主义。

1. 党内左倾情绪没有得到清理

2. 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指挥

3. 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18. 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p.136 决策:

1. 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2. 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意义: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第六章

19.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p.147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书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20. 抗日战争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p.152 发展进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理论依据:《论持久战》

21.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pp.149-151

1. 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2. 在战略相持阶段,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3. 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22.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何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哪些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pp.164-167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 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二,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中国人精神和组织的进步 第三, 促进了中华民族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 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原因:

第一,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 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和民族抗争,是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 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经验:

1.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力量源泉 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中国人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不惧怕战争

5.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

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发展权利,创造美好未来。

第七章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它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有何影响?

pp.169-170

(1)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一.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二.打破了传统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国际格局。

(2) 国际新格局对战后中国的影响:

a) 总的来说,对建设新中国是有利的

b) 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力量有了新发展,

世界反动力量难以干涉中国革命

c) 国内,人民觉悟、组织程度提高,人民军队得到发展。实现基本历史要求的时

机已到来 d) 国民党挑动内战

24. 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争取国内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25. 什么是“第三条道路”?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

pp.183-185

(1)第三条道路:指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幻想在国民党专政和共产党所领导的

人民民主专政之外,走和平的改良道路。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走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2)解放战争后,在蒋介石的迫害和破坏下,民盟在蒋介石的统治下进行任何幻想也破灭,于是民盟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宣告站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随后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以解放战争后期民主党派丢掉“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6. 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p.190-193 1、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2、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