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孔子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剖析

2024-08-17 来源:步旅网
孔子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剖析

任何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催生的,认真深入比较中西美学产生的不同历史条件,才能充分在整体上、实质上把握中西美学的不同特征。

1 产生背景比较

1.1 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美学思想的产生不是无源之水,是在固有时代的文化中发展而来的,同时,带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阶层属性。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人类文明由青铜时代发展到铁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良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西周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逐层坍塌,礼乐制度开始走向衰亡,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结构、新的阶级、新的文化形态的萌芽都已产生。孔子具有没落贵族和新兴知识阶层的双层身份,这种特殊的阶层属性决定了他思想的特殊性和一定的先进性。传统礼乐文化由来已久,西周时形成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孔子生活的鲁国由于它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原因,使得它有着根深蒂固的周礼乐文化根基,也曾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礼乐文化中心。作为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孔子对西周礼乐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其思想上有继承这一制度的倾向。春秋以来文化发展呈现出“礼崩乐坏”的态势,周礼、雅乐同趋衰微,但制度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断层,它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升华到了学术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文化转型期,作为新兴知识阶层的孔子在继承中扬弃、发展,造就了孔子的美学思想。①

1.2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主要是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毕达哥拉斯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自幼好学,早年曾游历多国,并间接或直接地学习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等人的思想,他曾跟随泰勒斯探索自然本原,向克荣非洛斯学习诗歌和音乐,后来又拜在费雷居德门下学习自然科学。公元前520年左右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通创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一边从事教育,一边从事研究。②

早期的希腊文学以神话为主要形式,希腊神话的高度发展同时也为艺术和哲学的进步、希腊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期的希腊美学思想都是从神话中发展

出来的。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特别是悲剧的高度繁荣都为希腊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文艺实践基础,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对美的关注。公元前六世纪是希腊城邦的诞生和繁荣期,希腊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出现了邻里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而导致民主力量的不断强大,在这种社会历史氛围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2 主客观比较 2.1 中国美学

感性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客观事物,看重的是主观对客观感受;我们尊重理性,强调道与自然,但我们所强调的不是体系的建立,而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至于知性的分析,我们则认为是行下之器,不足为贵。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感性的、表象的。他研究的是审美过程,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及由此而来的审美经验,而不是把美作为一个认知客体。他的着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美”,而是强调怎样体现美,表现出极强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美学。孔子的美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在他的美学理论体系中,其美学基础是“仁”及“礼”,强调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其审美理想是中和之美,其审美享受可以概括为“游”与“乐”,其审美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兴、观、群、怨”,总之,孔子的美学是以伦理学为基础的礼乐美学。孔子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人们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的主观修养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作用,并且审美、艺术和社会的政治风俗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③一方面,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一生志于仁,即是为恢复周礼。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另一方面,孔子着重于礼乐中“仁”的精神内涵,“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为礼乐中所存在的人性和谐。礼乐是人自我修身养性的必要途径,朝着“仁”的方向去培养的必要手段。孔子对这一传统思想的大力强调并纳入其仁学体系,对后世发生了长远的影响。实际上,孔子主张将乐的实践修养于礼的道德规律结合起来,更进而形成“仁”的生活。

2.2 西方美学

着重研究客观对象,通过逻辑分析和综合建立基本体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盛行于公元前六世纪,其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学家、教育家,所以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是从

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大多都是数学家,便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具有客观唯心主义萌芽。还认为“数”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产生和谐。他们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对象,当成一种理论知识来研究,力求掌握它的逻辑规律,可见,“数”是“和谐美”的本源。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的“数”组成的,音乐和谐美的本质是一定“数”的比例关系的和谐呈现。

不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把和谐美单纯化、单一化,忽视了人的主观感受。这与孔子以“仁”为基点的音乐“和谐美”是不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倡导用客观的“数”来达到和谐,孔子主张用主观的“仁”来达到和谐。

总之,毕达哥拉斯和孔子在音乐美学思想上相比较,其本质上是迥异的。毕达哥拉斯音乐美学思想以数本源为基础,音乐和谐美是由数的和谐规范的,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毕达哥拉斯是西方和谐说的首创者,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实际上也是西方古代美学理论或整个西方美学理论历史的逻辑的起点。而孔子以“仁”的基础上提出礼乐为实践途径的音乐和谐美思想,对儒家礼乐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红超.和谐美:毕达哥拉斯和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比较[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9):66-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