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赏析(部分)

2021-10-21 来源:步旅网
61、(201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漫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1朱樱:樱桃的一种。○2昼门关:从蚕孵出来到结茧期间,养(注)○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答:(1)意象组合、对比。作者连用四个名词意象,构成四幅画面,描绘出诗情浓郁的景象,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对比:用“朱”与“绿”、“青”与“白”的颜色两两对比,色彩鲜明、亮丽,从而表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2)天气一旦放晴,到处就呈现出一片盎然的生机。樱桃变红,青豆成熟,绿草婆娑,白鹅绕村;渔人划船出行,蚕农忙于蚕事。 62、(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一)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1)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的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63、(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槎(cha):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敢情? (2)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方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悠情怀。

(2)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6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1鹿虔扆:五代时后蜀大臣,花间词人。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2翠(注)○

华:皇帝仪仗所用的旗子,这里代指皇帝车驾。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的下片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1)词的上片借助秋空荒苑,重门静锁,人去无踪,歌吹声断等景象。描绘了一幅萧条、凄清的画面。

1对比。烟月的无知与藕花的有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2)○

2拟人。烟月无情冷照,藕花却相向而泣,形象地寄托了作者的伤痛。○3反衬。○

用烟月的无知反衬人的悲伤或用烟月的无知反衬藕花的有情,突出了词人的亡国之悲。

6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渊明醉。 (1)“秋景堪题”体现了作者对秋天怎样的态度?“秋景”具体体现在哪里?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五六两句具体赏析。 答:(1)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鲜艳明丽;清浅的陕西,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秋景如画,自然会使诗人逸兴湍飞,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了。

(2)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是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的大好时机;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殇相劝叙怀畅饮。表达了对归隐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笑傲王侯之意。

6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1) 第三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2) 第五句中的“惭”有什么含义?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第三四句描写了庐山之夜明净幽寂的景色:层峦叠嶂中皓月的清光把世界变成了朗朗白昼,山谷间泉水淙淙,仿佛风雨交织的萧瑟秋声。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

(2)“惭”写出了陷入尘世,被俗务所累的惭愧和自责。这首诗表现了对庐山清幽之境的留恋,对超然物外、淡泊无欲境界的期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