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作者:蒙志明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9期
摘 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是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提高、完善。探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合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五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重视度;标准不一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是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毕业生就业信息通畅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新思路。有研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存在的一大不足是过分注重寻求就业机会,而忽视了“售后服务”,即不追踪和分析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动态来改进“教学产品”。所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主要是指校方通过及时追踪和分析高校毕业生反馈的就业信息,以达到校方与毕业生的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的目的的一种就业服务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建立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实践意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及时、全面、真实地掌握毕业生就业的信息,并为就业服务和决策提供了更多的现实依据,也有利于校方及时、准确地给予就业学生进一步的帮助。而从长远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建立也是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其有利于搜集和整合毕业生所在单位的资源,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初步建立
当前,高校已基本建立了相应的追踪反馈体系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毕业生的沉淀等原因直接导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这种量的变化导致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的同时,也导致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出现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和就业困难等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应的机制,对毕业生就业全程进行追踪、反馈和指导。目前,初步确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其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出发,开始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援助,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尚待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待完善。首先,从负责追踪反馈的人员上看,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都对毕业生开展就业追踪反馈调查,其主要是分解到各专业毕业生辅导员处进行追踪反馈调查,各部门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也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就业的观念。其次,从追踪反馈的内容上看,高校只侧重毕业生所在单位的现有就业机会,却忽略了校友资源的经营和整合,因而也错失了大量为其他或者下届毕业生就业的机会。以上因素均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有待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就业追踪反馈工作不受重视
当前,就业追踪反馈工作还处于起始阶段,还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但学校各部门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而且全员参与就业服务的观念仍然落后。此外,按照传统的检验标准,到毕业生离校前,有了毕业生所取得的成绩、荣誉以及毕业时的就业率等指标,就已经能够为此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工作盖棺定论。就业信息反馈工作激励机制目前是不健全的,没有相关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高校和部分教师,即使看到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愿意去做,甚至想做也做不好。毕竟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工作要远远难于对在校学生的信息反馈,没有相关的制度和经费的支持,仅靠一己之力也是无法完成的。 2.就业追踪反馈的时间和标准不一
目前就业追踪反馈工作滞后、标准不一,很多学校都是学生毕业后才开始进行追踪,并且负责反馈追踪的校方与企业之间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极易导致就业统计率出现“水分”。一方面,毕业生参加工作的去向不一,去时不一,地区跨度往往很大,这给追踪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往往与高校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反馈追踪的标准更是很少涉及,同时,这种反馈调查与用人单位自身的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用人单位也未必愿意协助调查,因此高校就业服务部门难以检测毕业生就业的真实问题。由于就业追踪反馈的时间和标准不一,故得到用人单位的配合,是离校后毕业生信息反馈的一个关键所在。 3.负责就业追踪反馈工作人员的能力缺失
从目前情况看,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还停留在发布信息和办理各种毕业手续等事务性工作层面,很难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更强更为重要的即时就业指导工作。有的高校将就业追踪反馈工作全权交给辅导员,但是辅导员因其特殊岗位的需要,很难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就业指导追踪反馈工作上,导致其对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入。正是由于其就业指导知识不充足,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使得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的就业咨询服务大多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政策阐释上。同时,毕业班辅导员没有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来指导开展追踪反馈工作,且辅导员队伍中又有部分是专业教师兼职,这样易出现就业追踪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有些辅导员自身还未能从思想上转变自己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已从被分配的对象转变为被服务的对象,这致使其不愿担当就业追踪反馈工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构建合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途径
就业,始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归属点,而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需整合现有资源,构筑更及时、更准确、更全面的学校与毕业生间的互动平台。
1.重视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负责人员和激励机制的建设
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应上行下效,给予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建设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就业追踪反馈负责人培训计划,增强负责人的就业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当前就业追踪反馈工作更应该“赋予”辅导员更多处理反馈工作的权利,使其“增能”而不是增压,以减少向校级就业“汇报”的繁复工作和提升就业追踪反馈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毕业生就业追踪反馈体系的激励机制,而不是单纯地将就业追踪反馈这一繁重的任务交给辅导员。
2.创建阶梯式信息员保送制度,实现就业信息的全覆盖
创建阶梯式信息员保送制度,从班级到小组到宿舍均安排固定的、负责的信息员进行学生就业反馈,这可以进一步增强就业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及覆盖面。值得指出的是,阶梯式信息员保送制度可以延续到毕业生毕业后,以使毕业生所在单位的信息与学校信息继续保持畅通,这可为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更为直接而准确的信息。 3.构建更为便捷的现代化互动和援助平台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情况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出现了多种就业心理问题。因此,应在就业追踪反馈平台中多给予毕业生必要的心理援助和就业指导。首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创建较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处理系统,做好相对完善的就业信息登记。其次,通过QQ群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等及时做好就业管理反馈工作。同时也要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人才供给情况,如专业、毕业生人数、联系方式等,并将毕业生需求信息、供给信息通过网络公布,对于不能按要求如实提供相关信息的,通过反馈机制加以监督,以保证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最后,增加就业援助人员,以增强对某些需要援助的毕业生的指导,使毕业生在就业后能更好地“保有”自己的工作和增强自己的就业技能。 4.实行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制,建立学科专业反馈机制。通过就业追踪反馈体系,可为学校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制订和实施培养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一方面,创建小范围信息追踪反馈指导圈子。学校要处理好规模、效益与质量,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设置的专业要与市场接轨,实行导师负责制,要求老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预测,建立合理的专业设置调节机制,并注意冷热结合,现实与长远相结合,既保证学校发展的利益,又能为社会输送所需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对口”培养学生。导师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并加以反思,在下一届学生的授课中更能根据实际需要培养学生,推动专业“对口”市场的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5.合理整合和优化校友资源
有研究指出,就业指导不应局限在学校或学校的几位指导人员上,应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而利用校友资源寻找就业工作正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同学会”“校企联谊会”等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活动,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校友资源增加实习机会。如毕业生与实习、见习基地挂钩,使见习与就业一站通。实习见习基地是为高校毕业生在当前形势下增加就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机会的平台。与企业就实习的整个流程和场所进行了探讨,并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培训规划,同时加强业务设置,针对每一位实习生所学专业,分配对口业务让其操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确保实习取得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丛漫,王丽辉.以信息为导向建立大学生就业反馈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02):91-94.
[2]王川,沈颖.高校多维立体结构就业服务系统构建与完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51-52.
[3]张在宁.试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7,28(06):93-96.
[4]李幼平,舒福灵.构建全新的高校就业服务战略体系:以广西为例.社会科学家,2009,143(03):123-126.
[5]文旭平.构建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初探[J].科技信息,2008(16):204-205.
[6]喻名峰,等.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0)[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02):79-86.
[7]汪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指导之管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88-90.
[8]陈德喜.全员化、全面化与全程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08(08):117-125.
[9]徐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08):45-4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