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懂得了,才会去热爱。
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转变作风之路就不能顺利起航,也很难行稳致远。
如何能树立起,或者说改变自己固有的思想观?
一、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走什么样的路,不在于自身本来有什么如意的.打算,而在于能否顺应变化和需要。有时看似明显的不可能,却能打开意想不到的可能。
二、工作,不只是简单的工作
说到这一点,感悟颇多,稻盛和夫曾说:“人哪里需要远离凡尘?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只要每天确实努力工作,培养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所以,不要把工作当成只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门思考哲学,也是在积累人生的大智慧。特别是关于工作执行力:一旦接受工作任务,就应付出100%的努力;没有结果的事情就等于没有做,等于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每个人最宝贵的时间;执行力落地有三法则:1.纠正“差不多”心态,2.在执行中树立个人品牌,3.对自己和结果负责。曾经自己就是个“差不多”女孩,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也没太大差别,后来经历很多工作、生活中的事情,才深深明白,打有准备的仗才会赢,打有准备的仗才有底气,做有准备的事情,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才能做的问心无愧!做足准备,在能力范围内做到自己的极致,长此以往,不仅仅能做好事,做成事,而且能做到为以后的事情奠定好的基础。
关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工作”,是一个包含诸如智慧、热情、信仰、想象和创造力的词汇,拥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代表了你深入工作的开端,能不能发现问题就说明了管理者的水平,而能不能解决问题,也说明了管理者的能力,一个人工作很辛苦,并不代表这个人就足够优秀;工作做完,也并不等同于工作做得好。管理工作本来就是“领导给你一个抽象的任务,要你具体的完成”,就像怎么样才能梳理出真正的问题到真正能够解决好问题,再到持续的给予关注度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具体需要做的事情,这都要靠我们主动思考,需要我们积累能力、并且改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而且敢干、实干、真干,并且持之以恒,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关于“当好谋士”:有人根据出谋划策能力的高低,把机关干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能先领导一步思维,并能提出高于领导一筹的见解,还能在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修正意见;第二种,能与领导同步思维,多数意见能被领导采纳,并能及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提出新的意见;第三种,落后于领导思维,意见和建议也很少被领导采纳,但对领导的决策指示还能正确理解执行;第四种,既落后于领导思维,又提不出有价值的见解,对领导的决策指示理解执行也不得力。第一种为“优秀参谋”,第二种为“良好参谋”,第三种则属于“一般参谋”,第四种则是“不合格参谋”。我们要力争成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优秀参谋。学会谋划工作、思考问题、当好谋士,从战略的角度把握形势,对事情作出合理考量、准确判断和有效应对。一要能行得通。真正行得通的好点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中要害,或者完全符合实际;其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易于落实,能够办得到;再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便于检查,便于工作成效不断巩固和发展。概括起来说,必须是符合单位实际的点子,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而是融会贯通上级指示,结合本单位实际,具有单位特色,能走出一条新路,能取得崭新的业绩;必须是既治标又治本的点子,深谋远虑,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取得全局的、系统的、长远的效益;必须是快刀斩乱麻的点子,能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久拖不决、久治不愈的问题较快得以解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二要不留后遗症。有的点子确实能够解决问题,但把老问题解决了,又引发出新的问题,甚至留下久治不愈的“后遗症”。三是利要大于弊。任何决策建议,都可能有利有弊,有风险性。应认真权衡利弊得失,看看到底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失败的风险。有的决策建议,要进行精确计算,其中重大的决策建议,还要交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系统论证,以对其效益和风险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有的决策建议,要按规定程序履行论证手续,如进行立项论证、各类战术技术指标论证、总体技术方案论证等,从中选定出最佳方案。总得要求是,要纵横比较,反复衡量,系统论证,力求找出利大于弊的最佳途径,以及探索趋利避害的方法和措施,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利弊相权取其利,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形成基本意见或处置建议,供领导抉择。四是不出馊主意。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一个人每天要多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我觉得,在工作中应具备“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出谋划策的时候,反复思量:要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好心要办好事,不能好心办坏事。再好的点子,如果与党纪、军纪、国法和政策、制度、规定相偏离,甚至相抵触,只能称之为“歪点子”、“馊主意”。对自己的政治生命和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机关干部,一定不要出有违规嫌疑的点子。具体讲,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行为,防止亵渎政策这条“生命线”;不搞“知法违法,钻法律空子”的冒险行为,防止触摸法律这条“高压线”;不搞“无视规矩,擅闯红灯”的散漫行为,防止越过纪律这条“警戒线”。
三、天赋其实是个“挡箭牌”
一个人会因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因素,对某些事情的领悟表现出个体差异,有的领悟得快、领悟得深,有的则不然。对前者,人们通常会说他们“有天赋”,或“这个人是干这事的料”。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些人在不想干某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先给预设一个“不是那块料”的前提,然后推出“干不好工作”的结论。显然,这是一个逻辑错误。
我想说:一个人能不能干好某件事情,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什么天赋,而是靠后天的努力。把日常工作作为堆积知识的一个架子,一点一点往上摆,久而久之,架子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体系,也就获得了能力的迭代。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我对工作、生活乃至人生的思考,也是这样,心心念念中回响。同时,抓住每次工作机会,刻意学习,经历后,总结一次经验。功夫会不负苦心人。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所以,在工作道路上,我不相信天赋,更愿意相信“一万小时定律”,能力就像身上的肌肉,只要你按科学的方法去锻炼,久久为功,时间长了,肌肉自然就会凸显出来。
而且,不光是所谓的“天赋”影响,不同的心智模式,对同一个人来说,也会带来天壤之别的结果。特别是女性同志,必须摒弃“感觉型”人格,让自己去学习男性思维,成为“目标型”的人,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能更加理智、泰然的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我也仔细的进行了思考,有以下几点:1.对自己: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对外境:自尊尊人,接受一切。3.与高级灵魂共振、行动、追随。4.用投资思维理解目标型人格。5.用最精进的行动捍卫荣誉。6.休息与精进。7.眼光长远,真实无畏。8.为错误而兴奋。9.在机会来临时下“重仓”!
四、乐此不疲的逻辑是责任。
人们常说:“干我喜欢干的事情,那是福气。”人人都希望有这样的福气,然而能享这种福气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干社会需要我干的事情。工作需要,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得服从组织安排。虽然开始不喜欢,可干的时间长了,也慢慢懂得了工作的价值,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害怕、回避,变为坦然、淡定。
其实,现实经常欺骗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看见很多人做事情是乐此不疲、自得其乐,就以为是兴趣使然,事实并非如此,乐此不疲的底层逻辑,不是兴趣,而是担当,或多或少,还有几分无奈。但是,他们成功的说服了自己,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现实中,也看到了很多同事们,扎根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简单乐干,勇于担当。
五、当个幕后英雄又何妨?
目前的日常工作、一些临时性工作任务等基本上都是一种幕后工作,服务于临床一线,这种工作几乎都是独自在办公室里完成的。有时甚至要通宵达旦。然而,不管你熬过多少个通宵,过程有多艰难,你只需要明白,呈现出来的结果和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我越来越觉得,要把心态摆放的正确,那一定是:做的好的工作岗位就像系统后台里默默运行的程序,缺了它不行,但程序是怎么运行的,往往看不见,也很少有人去关心。有些人正是惮于这种状况,不愿当幕后英雄。其实,很多工作看似在幕后,也有走到前台的机会,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就算不发光,你也有你独特的价值,这就足够了。行政后勤、临床一线等各种性质的岗位,各有各的舞台,各有各的表现方式,只是上台方式、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关键看你如何把握。你所有暗地里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心血,你经受的每一点寂寞,每一次折磨,都会变成一面镜子,把你最精彩的表演反射到别人心里。我一直认为,我佩服的那种优秀的人,不仅是肚子里有“墨水”,心中有自信,而且胸中必有情怀。退一步讲,即便是当了一名永远上不了台的幕后英雄,那也是一种修炼,一种涵养。
偶然间,看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两句话:“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有一片皎洁”,我觉得,放到这里,特别合适。
六、被“贴标签”不可怕!
我真心觉得:一个真正的内心强大的人,应有必须的价值认同,不能妄自菲薄,也不用怕被人贴标签。要知道:贴到身上的标签不可怕,可怕的是从心里长出的标签。即便被别人贴了也无妨,因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一溜就知道了。
七、工作不是会了才去做,而是做了才会
现在,我觉得工作中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太擅长干这个,还是让来干吧,他擅长这个!”姑且不论此话的心态问题,单说推演的逻辑,就有问题。这个逻辑问题在于,颠倒了事物的因和果。任何事情都不是会了才去干,而是干了才会的。你不干,怎么谈得上擅长呢?谁都是干出来、学出来的。
对于工作,应该和人生一样吧,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以前我也有过这种畏难情绪,凡事先往后缩,后来想想真是特别的幼稚和没有担当。不夸张的说,并不是说现在自己有多么成熟和有担当,而是以现在的心性和处事态度看从前的自己时,觉得那时确实如此。
也有过一段被被赶鸭子上架的时光。回想这种时期,就特别感谢赶我上架的领导和前辈。
刚开始,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应该怎么做。后来,也受过很大打击,吃过很多亏,慢慢学会去思考问题,学着去解决问题,学着怎么能有自己的工作和处事思路。慢慢就找到点感觉了,第一,就是看别人怎么做。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第二,问别人怎么做。有时接到工作任务,不懂或者没思路,我就先找有经验的前辈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还咨询具体负责同志。还有有时,我会利用工作机会,向领导汇报自己的构思,请领导指点指点,领导也特别有耐心对待我这种“小白”,其实真的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震撼感!不管是领导、前辈、同事,从来没有人笑过我问的可能对他们来说非常非常小白的问题。有时候整理完之后,我再请他们看,帮我提意见,改正不足。这样,不仅可以集“百家所长”,避免走弯路,快速精进,同时还增进了情谊,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这叫站在巨人肩膀上,看的更远,走的更快。第三,看自己怎么做。就是整理工作思路时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譬如,这项工作任务意图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如何规划更合适?相关材料怎么来?如果写东西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不一而足。有思路之后,再回过来审视,与同类作个比较,综合审视差距在哪里?哪些是创新的,哪些是借鉴的?这叫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记得之前遇到过写东西困难的时候,请教一位同学,在政府部门工作,上学时候也没觉得他文笔多么厉害,现在已然磨炼的游刃有余,向他请教,他告诉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我恍然大悟,那么所有的工作不都一样么,我做的也不是完全创新的工作,我先模仿优秀的人的来时的路,总能学到很多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的。之后,我反复思考,把每次工作当成练兵机会。终于悟出了一些至少适用于自己的道理,积累了一些适用于自己的经验,对工作的理解逐步深入,不知不觉间,在每次想要做一件工作之前,都习惯性地思考几个问题: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关键在哪儿?把事情从逻辑上推演一遍,如果事情复杂,还会把问题一一记下来,以防遗漏。结果就是,做起事情来比从前要得心应手的多,虽然达不到专家学者前辈那种高水平,但是总算是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工作思路。
想想,这个过程的奥妙,就像游泳,如果不下到水里反复游,即便你脑子里有一万种游泳的理论,照样游不动。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还是要去做,其实世间万事何尝不如此,在“会”与“不会”之间,就差一个“干”字。那些表面看起来长在人家心里的才华,实际是在忐忑不安中试探出来的,看似出口成章的金句,实际是在千百次推敲中推出来的。
八、不能不会干工作,又不能只会干工作
想一想,工作开干之前,得有个计划吧?干完后得总结成绩吧?如果工作干得有特色,说不定还要宣传报道,你得给媒体提供素材吧?所以还得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一是坐下来能写,二是站起来能说,三是走出去能干。说实话,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不能不会干,又不能只会干,既要专业,还得广泛,这确实很不容易做到。这是一种穿透力很强的硬核能力!光会干,不会说、不会干,也不行。现在任何单位都需要多元人才,老板也希望自己的员工是多面手,不仅能把问题想清楚,还能写通顺、说明白,遇到问题还搞得掂。如果你只会埋头干工作,那就很难适应这种多元化需求。若想适应这样的需求,怎么办?我觉得关键在于提升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空杯心态,做到“知行合一”,把动脑、动口和动手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写作的高手、说话的“名嘴”、解决问题的能手。
也有过交办的工作干不好的时候,放弃过,哭过,懊悔过,幸得一位优秀的前辈指点,他说:“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的时候,为什么交给你,因为,他觉得你能完成,如果你觉得你不具备完成这项工作的能力,你应该怎么办,你只有拼命去做,说拼命二字,一点不夸张。只要你曾见过,比你优秀的人,你觉得没必要那么努力工作的人,他们仍然拼命在努力,你就会觉得,自己拼一把,才叫不负人生,人生最残忍的事情,就是,当你回想人生,回想某一件事,你觉得,原来我本可以……”。所以,还是尽量去避免这种遗憾,至少把眼前的,手头的责任担好。
九、工作是一场马拉松
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人渴望成长的心情过于迫切,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成长的规律。因为,工作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如果不调匀呼吸,遵循规律,是很难坚持跑下来的。工作者的成长,需要经过“干得像”“干得是”“干得好”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逐步迭代的。回想起来,我的成长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干得像”,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着“依葫芦画瓢”,工作的初始阶段,也就是学着干得像,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才会由浅入深,从本质上去理解工作。第二阶段,追求“干得是”,单位提供了工作机会和平台,接触面广了,思考问题的尺度也大了,对于自身的要求自然跟着有所提高。记得领导跟我们说:只有熟悉工作、理解工作,才能干到点子上。
我知道,真正的高手,有更高的境界。
第三阶段,追求“干得好”,这个可能要花我一辈子的时间。干得好为什么是最高境界呢?因为它有不同的考量维度,它可以是美学的,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干好一件事情容易,干好所有的工作就难了。所以,虽然一直在提升,但离“干得好”还有一段走不完的距离。
古人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感觉到,“工作中的扛把子”也不是一天炼成的,它需要一个人在这条路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永不停步地往前走!既然上了路,就不要怕遥远,慢慢向前走,迟早都会到达。工作这场马拉松赛跑中,拼的是耐力、是时间,万万急不得,唯有久久为功、绵绵乏力、心平气和的人,才有“撞线”的机会。
十、越是没人干,越要顶上去
在单位里,按人的本性,很少有人选择坐“冷板凳”,都有“蹭热点”的冲动,在热门岗位工作,干热门事情,多具有吸引力啊!然而大家都想热门,这是很多单位的普遍问题,能守得住清贫和寂寞的人,就那么几个,少之又少。
其实,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岗位的“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关键看你怎么干。如果你是积极向上的人,冷板凳照样也能坐热,如果你是消极混日子的人,热板凳也会冷。有时候,越是没人上,你的舞台越宽阔。在别人选择回避时,你顶了上去,这就是一种担当。你还没有出场,就已掌声阵阵!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如果认识问题不解决,人走的越快,可能离目标越遥远。
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我也领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觉得受用终身,其中有一点我觉得最可贵的就是:能力很重要,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1、忠诚站在单位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忠心维护单位的利益,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2、敬业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
3、自动自发不要事事等人交待,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主动做一些“分外”事,先做后说。高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4、负责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一诺千金,绝对没有借口,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5、注重效率心无旁骛,专心致志,量化每日工作,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注重主次,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6、结果导向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办法总比问题多,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7、善于沟通当面开口,当场解决,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带着方案去提问题,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
8、合作团队提前,自我退后,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服从总体安排,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不当团队的“短板”,多为别人考虑,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9、积极进取永远跟上团队的步伐,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挤时间充电,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挑战自我。
10、低调才高不自傲,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不摆架子耍资格;给人一分尊敬,努力做到名实相符,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11、节约别把单位的钱不当钱,要诚信,不耍小聪明,不浪费每一张纸,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花单位每一分钱,都要收到最大效益:省下的都是利润。
12、感恩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单位给了你工作,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事给予你配合,对手让你看到距离,批评者让你趋向完美。
最后,我想说,努力工作也是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崭新又美好的世界。感谢单位,珍惜平台,珍惜岗位,用心工作,就会在奉献中收获幸福,在感恩中成就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