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我们就会在原地打转转。同时,我们还要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通过各方的齐心协力,来破解就业难题。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准确认识和定位,就业预期比较高,抱有“精英心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是黄金一代、象牙塔尖,该做“白领”,对普通就业岗位看不上眼,只想到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业,总想一岗定终身。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面前,表现得“高不成、低不就”。
身为一名应届毕业生,就业在即。面对金融危机,就业越来越困难,身边很多同学选择了出国,考研。进一步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也无形中给两年后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实,我觉得造成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上的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学生的就业观。很多人都一窝蜂地涌向公务员,捧个铁饭碗;另一部分人则祈求能到大公司当白领,赚钱多。一些比较“低层次”的工作就无人问津。当人们听到大学生养猪,卖猪肉的时候,总是为之惊愕。其实职业没有贵贱,我们接受那么多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们的潜能。谁说养猪不能造就一个亿万富翁呢,只要力气使在刀尖上。中国之所以只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而非强国,在每一亩地所投入的劳动力与美国相比,要多出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将知识运用于基础产业的人才,我们忽视了科技兴农的重要性。这只是一个例子。大学生到基层中去,才能正真地更快地促进发展。因此,我觉得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要政府企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也需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在平凡的领域,平凡的岗位中,更能够展现个人的能力,才能。我觉得我们要适时而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需要国家、社会为其创造就业平台外,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自己转变择业理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今后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双向选择就业,将是一种常态。高校毕业生必须放正心态,放低姿态,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做社会成员、再做社会精英。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除了传统指标,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才会得到社会、员工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经济危机之际,也是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之时。危难时刻,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不是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更可以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就业问题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情,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当前,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保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重要位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立即采取了多项就业扶持政策,多管齐下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去年12月国务院对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做出了安排,今年年初召开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近日,又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
无论是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业发展,还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虽然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但这些措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长久之策,需要各级政府持久地、细致地耕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