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情境设上特别介绍季先生的生平,并点明季羡林先生本人就是一个成功者,本文就是他对自己经历的反思和总结,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产生共鸣。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我采用设疑研究法,即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最难理解的是三句诗的引用,学生不仅要理解各句诗本身的含义,关键要理解三句诗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内在逻辑关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努力钻研文本,弄清作者引用这三句诗的其实就是成功诸条件之间的联系。作者在这里交代得比较隐晦,需要我们弄懂,讲清。本文的语言平和,作者态度诚恳,采用对话教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师生可以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例如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提问,从文中看作者似乎并不是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话,为什么还引用?所谓“角度不同”是什么意思?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作者不仅很赞同静安先生的观点,而且更强调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者之所以说补上天资和机遇是体现了先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长者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科学求实研究态度。
通过教授本文,我感到我们应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塑造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祖国栋梁的形象。教师应当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想像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应当是每一位教师一生追求的境界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