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怎么写

2024-07-18 来源:步旅网

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怎么写

  上海,是一颗属于东方的明珠,是一颗属于世界的明珠,如此的璀璨,如此的瑰丽夺目。你见过冬天的上海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怎么写吧,欢迎阅读!

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篇一

  去年圣诞节,照例回了趟家。每逢冬季回家,我便会里里外外裹得像个粽子似的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和香港的湿冷不同,上海的冬天是寒风透骨的冷,温度有时可以低至零下,室内也没有暖气,唯有靠多穿些衣服,抱个热水袋来抵御寒冷。这或许在香港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可我却很是享受这样的冬日。

  突然想起曾经有长辈问我,喜欢上海还是喜欢香港多。我脱口而出,上海呀。为什么呢?长辈继续问。下一刻,我的回答竟让在座的叔叔阿姨们开怀大笑:因为香港没有冬天,而上海四季分明。那位长辈笑着说,这也可以算个理由,还是头一次听见。

  我喜欢上海的冬天。虽然有时凛冽的寒风会夹着干燥的空气扑面而来刺痛着我的肌肤,也时常在家中身着棉衣都免不了手脚冰凉而又僵硬,又或者偶尔天空下着绵密的细雨,连同那份阴冷打湿脚边。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喜欢上海的冬天——只消一杯热茶在手,水汽便会夹带着茶叶的清香徐徐升起,沁人心脾,透过茶杯传递过来的温暖也足以让我觉得幸福和满足。

  若是步行于冬日的上海街头,看着周遭路人来来往往,很轻易地便会发现也有如自己这般穿得全身臃肿、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更有些不怕冷或宁愿“美丽冻人”的女生,身着黑丝袜短裙配以长靴,一副腔调十足的样子。有些打扮亮眼的,我便会忍不住多瞅两眼,心下想着,哎,这样打扮真好看,以后自己也试试。虽然多半我也是不会付诸行动的。

  记得去年春节,曾和友人去崇明的东滩湿地公园游玩。我恰巧感冒未愈,于是老妈便啰里啰嗦地要我穿这穿那的才肯放行。朋友笑我怎么又穿得那么肿,原本不胖的人穿上多层的衣服后也往横里长去了。

  那天倒是个不可多得的晴朗日子,阳光透过云层斜斜地洒落肩膀、脚下、大地,暖烘烘地焐得人心都醉了。

  郊外的天空亦是一望无际的湛蓝,透彻得有如明镜,吸气呼气之间,闻到有淡淡的芦苇草香弥漫于空中。层层叠叠的石子铺出一条条歪歪斜斜的小径,细长的水流之上静静矗立着木质的小桥;从桥的这头远眺那边的芦苇滩,偶有白鹭拍打着翅膀意欲展翅飞翔;穿梭于古色古香的楼台,行走间经过一座座简朴的长廊;黄黄的芦苇在阳光的沐浴下,仿佛镀上了一层金,随风摇曳。在朋友的提议下,我们甚至踏入了芦苇丛中,脚下是尚有些湿润的泥土。我们就这样一直走着,走到尽头无路可走时,就停下来隔水遥望对面的小亭子。待到转身欲走出芦苇丛的时候,竟险些迷失了方向。学建筑的朋友坚持说走左边,还嘟囔着要是连这都认不出的话,去工地可得迷路了。我们还去了最远处的观海楼,在楼上的露天阳台上坐了很久,欣赏远处的风景,聊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这里有着市中心所缺乏的开阔感,迎着温暖的阳光,恍惚间似乎看到了七彩的光晕一闪一闪,好像全身心都融入了天空中、糅进了泥土里。

  这是我记忆中特别美好的一个冬日午后,我们还各自借了部单车,踩着脚踏板,穿梭在田野小径间,望着身边的草草木木就那样飞驰着离我们远去,仿佛置身于一些文艺青年爱看的电影里的场景。而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很多年前韩寒写的一本书《像少年啦飞驰》。尽管书的内容和我当时当下所处的环境毫无关联。

  上海的冬季相对干燥,可偶尔也会有潮湿阴冷的日子。我并不喜欢下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时常让自己觉得心情烦躁且低落,天空也因被乌云遮挡而只留下一抹黯淡,似乎连树木、空气乃至所有的一切都染上了灰色调。尤其逢上冬雨,只会让那冷更加彻骨。

  不知为什么,此时此刻忆起上海的冬雨,我的内心还是会泛起浅浅的暖意。

  曾有那些个傍晚,我独自撑着伞,急急地从学校赶回家,心中一边咒骂着这阴冷的天气,一边无视脚下的水塘,任凭飞溅起的水渍沾上裤边,脑海深处总有个声音在回响:赶紧到家,到家了就好了。回到家,迎接自己的永远是父母的笑脸,热气腾腾的饭菜和一杯清香缭绕的热茶。

  是呀,只要一想起回家,再瘆人的寒意都会被驱逐,留存的唯有挥之不去的、流淌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份温情。

  相较于上海的冰冷,香港的冷之于我们这些从小冻惯了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值一提。我在香港最冷时候的穿着都未必及得上在上海穿着衣服的厚度的二分之一。偏偏香港人但凡降温,立马就用羽绒服、帽子、厚围巾等各种装备全数武装自己,那阵势若是不知情的人也许以为真的零下了。当然,街头上永远少不了“美丽冻人”的女人们。

  说来也好笑,我嘴上说着自己喜欢上海,因为上海有冬季,可几乎次次回家,我都无可避免地会感冒——无论是自己受凉了也好,别人传染的也罢。一个不留神,鼻子便有了瘙痒的迹象,喉咙也开始干痛起来。若是运气好,多喝些水,吃点药,多穿几件衣服,也就如此这般凑合着混过去了;更多时候还是棋差一着,败给了感冒,开始天天抽抽噎噎地吸鼻子,说话声也跟着变得闷闷的。每逢这时,老爸就会如老和尚念经般地数落我穿得太少,自己不注意,看吧,又病了。我只好和同在香港工作的上海友人互嘲说,出门在外这么多年,还真是不习惯上海的天气了。

  当然,这也完美地解释了为何每年冬天回到家,我总会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毕竟谁也不想难得回一次家,却用来生病吧。

  马上就要过年了,离回家的日子又越来越近了。寒冬腊月,冰冷的天气尚未褪去。这不,我又得全副武装了。

  上海的冬天,我又回来了。

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篇二

  上海的冬天

  ——仿老舍《济南的冬天》

  对与一个在上海住惯了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北方冬天那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寒冷冬

  第一文库网景的。上海的冬天从头到脚都透着点温暖的气息,它总是那样蹑手蹑脚,轻悄悄地降临在人们的身边。

  上海,是一颗属于东方的明珠,是一颗属于世界的明珠,如此的璀璨,如此的瑰丽夺目。请闭上眼睛:在五彩霓虹灯包围的四周,悠悠浦江水荡然穿流与彩灯的泛光之下,冷风中感觉着这冬天的气息。虽然是冬天,却不算很冷。这就是我理想境界中的冬天了吧!

  城市中那一圈装扮上海的炫彩“服饰”,上海人一看到它,心里便踏实了。那伟岸的、高大的幢幢大楼似乎可以包容这冬天的一切寒冷,只有回到呀呀学语的年代,躺在母亲怀里甜美入睡,才会萌生出这样的亲切感觉似的。

  小草欣欣然挺立与路边,快活地眨着眼,微风中翩然起舞。油黄的绿意,这是冬天上海的绿色,常引人侧目而视。听,它快乐地歌唱。唱自己的幸运,诞生在这美丽的城市;唱自己的价值,用生命的颜色装点上海。

  上海冬天的风是和煦中夹杂着点傲气的。但它不像北方凛冽的寒风,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它是一个和善的小精灵,在你踏上劳累的归途时,轻轻拂过你的脸庞送上半点寒意;或是,徐徐吹动你耳畔几缕发丝,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响曲。那风吹的声音,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叩开你的心扉。对于这小精灵的问候,你能撅起嘴吗?你只有“忍”着几丝寒意,出口气罢了。

  冬天的太阳,对上海格外偏爱,照得人心头暖烘烘的,照开了人们脸上的笑容。上班族们哼着轻快的歌,高兴地去工作;老人们乐呵呵地坐在院子里唠叨家常的,整理老家当的„„

  生活在上海,冬天粉装玉砌的白雪世界是无缘相见了。偶尔,从天空飘落的零星雪花,时而夹杂着丝丝细雨,为这座城市增添一份妖娆。这足已使上海人兴奋好一阵子了,有时人们无法分清那纷飞落下的是雪还是雨,但感受到的不是寒冷,而是一份特别的美丽和一种小小的雀跃。

  可爱的上海人,总想假装憋气,对外地人埋怨:“这地儿真没劲,老不下雪。”却又总也藏不住心府的快乐与骄傲。

  那浦江水不结冰,还吸引了成群远道而来的游客,参观黄浦江畔——蓝蓝的天、高高的楼、潺潺的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登上东方明珠顶层俯视上海,一派美景尽收眼底。

  上海——这颗明珠,它的冬天包着美景,包着所有上海人的笑颜!

上海冬天的美景作文篇三

  生在上海,住在上海,成长在上海。我是一个小小的过客,在这个城市里游走,看着这个城市的春末夏初,体会着她的阴晴冷暖,然后闻到空气里散发着得丝丝清香……

  ——题记

  许多外地的游客到上海旅游,都会感叹上海的高楼林立,感慨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都会赞叹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也都会不约而同的说上海人“精明”。

  我爱上海,也像他们一样爱着上海的建筑,但不同的是,他们爱的是高楼,密密麻麻排列的高层建筑,也许这确实是一种值得自豪的东西。但我更爱上海的低层建筑——石库门。

  外婆家是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小时候喜欢去外婆家,喜欢穿过长长的弄堂,看一户户紧挨着的人家,然后站在低矮的石阶上,敲黑色木门上的铜制的狮子门扣,黑色的木门给人复古的感觉,又不乏庄重。印象中的天井总是带着潮气,湿漉漉的地上似乎还泛有青苔。一栋房子是几家人合住的,常常可以看见邻居笑盈盈的面庞,亲切质朴的问候:“来啦?”这是一种百姓邻里的和睦和随意。我喜欢这种生活,或者说,这才是生活,真实,亲切。踩在石制的楼梯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沉着,稳健。可以很随意,很自由,无所拘束。趴在老虎窗上可以看到天空,白云,离我很近,可以看到修家电的小贩奔东家,串西家,很有趣。高楼大厦或许会给人成就感,但钢筋水泥永远给不了人温度,而石库门离地平线很近,很温暖,很踏实。

  石库门的建筑是因为历史原因而保留下来的,租界的建立让这种最早的西方建筑风格融入中国的土地。这应该算是最早的中西合璧了吧。这种风格不单单是建筑风格,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石库门的生活,自然,亲切。上海这个地方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应该就是石库门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百姓的生活情趣,一种人文的感觉,一种真真实实的生活。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重要的,是石库门传递的一种文化,一种百姓生活的精髓。

  我爱上海的另一个原因,是上海的独特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给人的感觉是:精细。记得上次去北京,印象最深的是那边的小吃,北京人吃菜喜欢方很多蒜泥,他们的炒黄瓜,不是把黄瓜切片的,而是把黄瓜切成大块大块的,放上一大堆蒜泥和辣椒;他们的饺子比上海的馒头还大。给我的感觉是,粗;相对而言的,上海的小吃就显得精细多了。什么都追求精细。特别是中秋送月饼的时候,包装往往比月饼做得还精细。这也许是上海人素来爱体面的关系吧。记得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海独创开了一个海派春节晚会,比起央视的,我当然更爱上海的,很对胃口,非常精致,很有南方人的特色。这应该就是海派文化吧。我喜欢这种文化,精致中显出地方特色,传统,不张扬,却时不时给人一些惊喜,有小家碧玉的感觉。

  说到上海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精明”。确实,上海人是精明。这种精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逻辑。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差的口碑,但我却觉得,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是上海人的智慧,他们善于用最便捷的办法使自己获得最大的益处。就拿讨价还价来说,上海人在自己的观念里形成价值观,他们以自己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估价,这是一种思维的展现。讨价还价也是一种人与人的沟通,双方达成协议各取所利,从而上海人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经验更准确地了解事物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逻辑呢?从这个层面上说,上海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会调节心中那杆秤的。精明也许是聪明的另一种形式。

  我爱上海,爱这个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爱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爱这个城市的过往人群,爱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看街道,看马路,然后看到这个城市的可爱,然后发现这座城市给我的归属感,然后深深的爱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