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秀校长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27

2024-07-18 来源:步旅网

  一、加强学校办学思想的领导。

  我认为,一个校长当久了,就很容易沉溺于日常教育琐事之中,这样往往会使学校的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校的教育往往会走向平凡、平庸。因此,我常常告诫自己,做校长的必须要看清路、带好路,而只有加强学校办学思想的领导,才能让我与教师们一起,始终明确方向、形成合力、务实工作、创造佳绩,这样才能确保我与教师们始终与时俱进、杜绝平庸。

  我也始终坚信,只有加强对学校办学思想的领导,做校长的才能真正给教师的心灵带来一束亮光,这束亮光一定会通过教师的各种教育行为,拓展为一轮太阳,普照我们的学生、学校乃至教育事业。

  为此,首先我始终坚持经常写一些小文章,并将它们放在我的博客里、学校网站上,它们或是教育的短小随笔,或是办学行为的反思,或用故事表达一个观点,或用真实事例阐明一些的道理。有时也有针对性的组织老师们观看电影或者专家的讲座。说实在的,我是不长于写作的,每写一文总要查阅不少文献或文章,但时间长了,我感到在学习中许多教育新思想对我的启发,它们引发了我对教育价值观、办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层次思考,我有了自己的鲜明的办学思想。

  其次,我会把自己的思想与教师们一起共享,当然,这也是一种思想的引领。我会把我的博客中的“教师成长”“学生德育”“教育批判”“课堂生活”“师生之间”等栏目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然后在校委会、班主任会、党员会、教师例会等会上宣讲,每次对教师们的讲话力求有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一年来,我做了这样的讲话20多次,如《把握命运,勇往直前,做学生喜爱的教师》、《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教师》、《人在做,天在看,人生不可无所畏》、《对教师地位的担忧》等等。

  一年里,我不断见证着自己和教师们的成长。我为自己逐步成为教师们的精神领路人而自豪,更为自己能与一大批有思想有作为的教师共事而欣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我庆幸我能和老师们一起进步,共同成长,成为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水上浮萍,随波逐流。

  二、高奏高效课堂创建主旋律。

  1、”借鸡生蛋”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学校一方面是积极组织教师全员参加上级新课程的各种培训,提高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自觉性,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二是”借鸡生蛋”,把枝江市高效课堂最高规格的会议、培训、竞赛,争取到我校进行,从而对我校教师进行高端专业引领。仅去年11至12月份,我校就迎来了:枝江市义务教育学校“高效课堂”推进会、枝江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监督员聘任仪式、枝江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开学典礼、枝江市物理高效课堂评比展示会、枝江市数学和英语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马家店中心学校进行的高效课堂区域性教学研讨活动、枝江市高效课堂化学研讨会、枝江市语文教研组长会、枝江市教研室思品和体育教研员对我校进行的学科专门指导等。此外,我还组织教师观看了钱志亮教授等名家就高效课堂所作的报告光盘,引导教师反思和提高。

  2、认真开展听课和赛课活动。学校始终聚焦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去年10月及今年4月我校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校委会成员推门听课活动。全年校委会成员听课人均节次达50多节。我个人听课节次达98节。

  20xx年11月中旬开始一直到12月下旬,我校开展了高效课堂赛课月活动。活动分为文科、理科、英语三个大组,各组聘请2至3名评委,对参加的教师进行电子演案和课堂教学的评比。76名教师参加了赛课;98%的教师参加了听课活动。赛课月活动总结时,学校各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学校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对获奖者予以奖励。今年4月至5月,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赛课月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的鼎立支持,活动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表彰活动将在学期结束时进行。

  3、认真组织校本教研。学校把教研活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载体,活动始终围绕重点抓好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两大重点进行。平时各教研组开展活动以学习高效课堂理论、践行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课堂教与学的反馈、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内容,同时强化集体备课工作,体现教师集体智慧服务教育教学。

  学校开设骨干教师、中层以上干部和党员示范课,示范课围绕我校“三个部分八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后,我与几位骨干教师一起在教师例会上,对其中有借鉴价值的课进行了集中点评,对可以更优化的环节进行了研究,这样,既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指导,又激励了教师,同时还真正发挥了校委会成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今年我校刘红菊老师参加了北京国培活动,她回校后,我让她就学校管理、课堂构建、校园文化等三个方面,在教师例会上进行了专题讲座,受到了教师好评。

  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三级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优质课、教案、课件、论文评比及学科竞赛活动,努力为教师搭建好教研成果的展示平台。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