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教师国旗下讲话:争做李芳式的好老师 篇4

2024-07-18 来源:步旅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春雨的精神,“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蜜蜂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花的精神。世间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一种精神在支撑。而教师的存在,支撑它的就是高尚的师德。

  前段时间我校组织专题会议学习李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李芳老师毅然决然地以自己柔弱的身躯猛挡违章飞冲的三轮车,把危险揽给了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学生。这是一种何等无畏的大爱!李芳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师德”,践行了师爱无疆,用生命守护了教师最美的灵魂。李芳老师的事迹令我热泪盈眶,体会颇多,深受鼓舞。在我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天天听着、看着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就下定决心要以此为目标,做一个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于是从校门里走出来,我满怀信心地就踏进了这满是孩子们的天堂。

  有人说孩子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好老师就必须去读它,并用一辈子来读。在工作之余,我喜欢赏花弄草,欣赏过春花灿烂,也叹息过秋叶凋零,是一个十足的园丁。称职的园丁只要悉心照料花木,尊重花木成长的自然规律。有人说,孩子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做教师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比花木复杂得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更富有爱,富有智慧。

  大学毕业后,教师身份的变化让我感觉到处都很新奇,不过这股新奇劲也曾让我迷茫过。新学期,我被学校任命为班主任,为了选班干部,我让每个学生都写了一份简短的自我介绍。其中有一位同学这样介绍自己:“老师,我有一个毛病,在受到批评时容易赌气”。看到这里,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个学生可能要花费点功夫。在与他的接触中,这个想法被我肯定之后又坚决否定了。有一次,他在读书时不用心,导致书没有背完,我便给他规定任务,按照要求背完,看得出来当时他心里很憋屈,回到座位上就一言不发,只顾自己背书。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仍然密切观察着他,几周时间里,他并没有出大错,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倒是问题很多。例如有时会说出一些无心的话,在不经意间伤害到身边的人。如何处理这些小问题倒是难倒我了,想了许久,我决定找他谈一谈。从他的谈话中得知他也懊恼过,一些事并不适意的,是习惯问题,他也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于是我就沿着他的思路说:“要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他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的认同,这是一次成功的谈话,在谈话中没有武断地训斥,而是以“理”打通学生的思想,使他沿着“理”的方向重新找回了自我的位置,重新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让我深深感动的是有一天晚上,在我查完寝室准备离开的时候,他好像有事要对我说,我便把他叫了出来,没想到他对我深鞠一躬,说道:“老师我最近犯了很多错误,给您添麻烦了”!看到这一切,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第二天,我在教室大力表扬了这个同学。犯了错误主动承认、及时改正的做法,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我班的每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走在校园中,当同学们与我打招呼时,听到同学们热情洋溢的话语时,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孩子们纯洁的心、圣洁的情、深厚的意,净化了我的心灵,激起了我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爱,我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花丛中的人。我感恩,我从事了这个职业;我感恩,我遇到了这样一群懂事的孩子;我感恩,这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

  师德楷模,芳华绝代。李芳老师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她的芳华已经像红花的种子一样洒遍神州大地。在我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李芳”,他盲作在教育第一线,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生活在教育第一线。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更要有爱的行为。

  我们是谦逊平凡的,但更是神圣伟大的,因为,我们正引领孩子去触摸真诚,体味善良,崇尚正直,学会坚强!我们正引领孩子推开一叶叶神奇的窗,打开一扇扇智慧的门。我们展示给孩子的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原来,多些爱心,我们就能品尝到幸福甜甜的味道

  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让它传播到遥远的后世。”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对教育事业痴心不改,对学生播撒爱的雨露,就一定能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

  铁肩担道义,爱心筑师魂。让我们为了心中共同的梦想,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让我们热忱、执着、坚定地用无私的爱心谱写幸福的人生吧!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