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自古以来都是我国治病救命的良药,但是相对的,中药在服用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禁忌。那么小孩吃中药的禁忌有哪些呢?你确定你的孩子能吃中药吗?
小孩吃中药的禁忌
服消导药或补脾益胃、消食理气的健脾丸、启脾丸就忌食油腻厚味;服补血药忌茶,因为补血制剂均含有铁,而茶叶中有丰富的鞣酸,与药物中铁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药品的产品说明上就印刷了禁服和忌服的食品名称。那么,服用西药有哪些食物禁忌呢?
治疗菌痢的药物痢特灵以及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药物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得与含酪胺的食物同时服用,如腌鱼、蚕豆、啤酒、陈奶酪、酸牛奶、红葡萄酒、牛肉鸡肝、咖啡、巧克力等。因这些食物与药物同服后,会使血压升高,引起头痛等症状。
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儿科领域疾病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中医药防治儿童常见病、难治病症的优势已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由于中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越来越多的家长求治于中医中药。水煎中药口服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又是最基本的给药途径。若不掌握煎服儿童中药的方法,不仅给服药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儿童的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都应明确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发散类药,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一般煎沸后可继续前5~10分钟;补益类药及仁、壳类中药的前煮时间宜长些,煮沸后宜再前20分钟。无论发散药,或是补益类药物均应以文火(慢火)为度。煎煮儿童中药汤剂,有的需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医师应给予详细的说明。尤其对需要特别处理的药物,应按医师的要求认真执行,以求获得确切的良效。
2、煎出药量:由于儿童胃容量小,尤其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药量掌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儿童呕吐,甚至呛咳,影响儿童的恢复与治疗。因此,煎出的药量应以儿童的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药量,婴儿60-80毫升,幼儿100-150毫升,学龄前儿童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200-300毫升为宜,药量应尽可能浓缩至儿童所需要之药量。
3、服药时间:儿童喂服中药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肠黏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等不良反应。原则上应在饭后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喂服为宜。根据儿童耐受情况,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药方法:煎好中药汤剂后,家长应先尝一下,过热容易烫伤儿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儿童服汤剂时,尽可能鼓励自取,或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入。服药后尽量休息一会儿,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服药引,药中尽可能不加糖,以免影响药效。若方中确有苦寒药加黄连、黄芩等,可加入适量甘草以减轻苦昧。儿童喂服汤药难是儿科的一大问题,但它又是最古老、最传统、最基本的给药途径。在努力进行小儿中药剂型改革的同时,熟练掌握喂药的正确方法非常必要。对儿童喂服中药汤剂既要有耐心,又要细心,不可再喂几口水或甜食。对拒服中药汤剂的儿童,可固定其头部,用小匙将药送至舌根部或舌两侧,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提鼻或顺舌面在倒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5、儿童药量:儿童应用中药剂量,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与缓急,医者的经验不同而有差异。由于小儿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大些,但辛、热、苦寒、攻伐之品用量须谨慎。如麻黄、附子、细辛、大黄、巴豆、黄连等。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下列比例折算儿童应用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4;幼儿可用成人量1/3;学龄前儿童可用成人量1/2;学龄期儿童可用成人量3/4或成人用量。儿童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服药时须谨慎。虽然以上简单介绍了煎服中药的方法和技巧,但具体到某一方、某一药、某一病证或某一儿童的身体状态,则需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区别对待。
孩子服中药是否应忌口?
“忌口”是指凡不利于病人疾病恢复,可加重病情或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食物应禁忌服用。
如一位4岁女孩,因食欲差请中医大夫诊治,医生开了中药,并交待家长忌吃生冷饮食。患儿吃了两副中药后,食欲明显增加,这时孩子要吃雪糕,家长疼子心切,忘了医生的交待,给孩子吃了雪糕,第二天孩子食欲又开始下降,再吃中药效果欠佳。
祖国医学将食物的宜忌作为配合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如:《素回藏气法时论补》中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在《素问。热论》中指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期禁也。”食物的性味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这些都说明了食物与药物的“补克”作用,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得适宜,可以加强药物疗效,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很多的家长对于儿童服用中药的时候要对哪些食物忌口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么就要增强自己的这方面知识,让孩子可以尽快的治疗疾病吧!
宝宝多大可以喝中药
中药的治疗,无形中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新生儿黄疸不退时,医院可能就会给予服用“茵栀黄”等中药;煲汤的时候,加点黄芪、茯苓,这样让汤味不仅鲜美而且还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孩子积食,可以来点小儿山楂丸消食开胃。
因此,家长不要再疑惑了,只要是在专业中医儿科医师的辩证指导下开方用药或指导中成药的适用,无论孩子多大,只要孩子肯接受,就可以服用中药。
儿童常用的中药剂型,主要有汤剂、冲剂、丸剂、成药(颗粒、口服液)、膏滋等,根据孩子的病情轻重以及服药的难易程度,医师和家长可以商量看哪一种剂型最适合自家孩子,以防药难喂,不仅浪费药材,而且影响疗效,错过了最好的治疗食积。
深秋的到来,捎来了冷空气,人们防不胜防,孩子更是难以适应。在变化多端的天气,孩子难免会生些小病,有的家长会根据以往经验,自行上药店为孩子买些熟悉的药品服用,其实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小儿药物使用要得到重视,从安全角度出发,不提倡家长自行到药店为孩子买药,孩子生病还是上医院系统诊治为妥。如自行用药,为了慎重起见,阅读药品说明书很有必要,家长们拿到药不要急着给孩子喂药,对药物的药性和剂量有十分的把握才可用于孩子身上,药物疗效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