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发明了火却被西方利炮打趴下是什么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6:4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31 21:33

文/谭明刚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之一。早在唐朝末年,火药就应用于军事。到宋朝,火器获得飞速发展,不仅制造规模大,种类多,而且性能提高,从初期的燃烧性火器逐渐发展出霹雳火球、蒺藜火球等爆炸性火器。到南宋晚期,还出现了突火*、火炮等管型火器。

先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火*与西方火*

火*早期是用一个或者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以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头刺杀。火*发明于中国南宋时期,这种火器在南宋时期非常盛行,在明代被发扬光大,清朝后期衰落甚至失传。火*在14世纪开始传到欧洲,欧洲的军队对于火*这样的装备非常热衷。尤其是德国、英国。德国的火*技术和火*的普及率是欧洲第一,不论是在发明了火门*的火药时代,或者是普鲁士王朝战争时期,火*的运用处于领先地位。

中式火*

突火*:火铳就是最早期的火*,是在中国宋代发明的,因为气密性和*管长度等问题,杀伤力不大,射程仅仅5─10m。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当时叫做“突火*”,其基本形状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未燃尽的火药气体喷出*口达两三米。这种原始的火*真正所能起到的,也只有心理威慑作用,首先,由于火药的原料配比问题,其推力相当有限,射程大概不到一百米,又因为射击方式很僵硬,根本不可能运用现代的“三点一线”式瞄准方式,再因为其*管为竹管,在射击了大约四到五次之后,*管末段的竹质就会因为火药爆炸时的灼烧而变得十分脆弱,摔在地上就会折断,更有甚者,射击的时候因为膛压过*脆炸膛,竹子哪里撑的住那样的爆炸(至于其他后期火*也有的弊病,暂时先不谈),总而言之,威慑,威慑力量而已。

“梨花*”,金人称“飞火*”,*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明代火*改进一步,*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头1尺长,*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

明代梨花*,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清代梨花*,长7尺3寸,*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这时期火*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天下无敌手”。

鸟铳,又称鸟嘴铳,是明朝与清朝时对火绳*和燧发*的统称。在明嘉靖时传入中国,与明朝原有的铳器相比是具有照门、照星、铳托、铳机这几种部件,所以中国开始有可以在双手同时持握时发射的铳器。

鸟铳在明嘉靖时由西洋传入日本再传入中国。明万历26年(1598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神器谱》中也记载了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铳最远最毒。明崇祯3年(1630年)刻印的《兵录》记载已有燧发式的鸟铳,也记载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刺刀)。和欧洲同时代的使用20至35克弹丸的轻型火绳*相比,部分的鸟*是高速轻弹(10克弹丸),精度较高,而威力较低,在与身着铁甲的八旗军对射时破甲力不足。马宪、李槐等人整理和传授的鸟铳制造工艺一直沿用到清末都没有较大的变化,虽然欧洲的火绳*在三十年战争后被燧发*替代(东欧在十七世纪仍然偏好重型火绳*),但在中国,火绳*和

清代御制鸟*

火绳*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初年。在此期间,明末毕懋康发明中国的自生火铳燧发*,并被后来的清*所采用,但是其延伸品却被做成御制自来火*一直被清朝贵族所占有,决大多数的清军依旧装备大线*与兵丁鸟*等旧式火绳*,甚至于依靠传统的刀剑弓矢与装备着先进燧发*(鸦片战争时,欧洲虽然已经开始普及用雷汞击发发射药的击发*,但是鸦片战争中英军用的仍然是老式的燧发*。)的外国侵略者战斗。[2]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西式火*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枝燧发*---转轮*。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最先大量列装转轮*的骑兵是德国的雇佣军---黑衫骑士。他们以战争为业。职业敏感性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的价值。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身背一座火药库。

在装备火*的骑兵中必须一提的是龙骑兵。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背后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命令他的火*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至于龙骑兵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此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手相差无几,只是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

1543年,葡萄牙人把扳机击发式火绳*传到了日本,这种火*是滑膛*,前膛装药,有效射击距离50至80公尺。由于士兵在进行前膛装药,准备射击时,须分成六个步骤,相当繁琐,既费时又不能采取隐蔽的姿式,*管口径过大,*身长且重,射距短,射击精度差,士兵在立姿举*射击时,有时还须用一个支撑杆把*托起来,因此,还不是十分理想的火*,但是,它毕竟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

10年英国资产阶级*时期曾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克伦威尔“铁骑军”。它是英国资产阶级*的生力军。骑兵们身着轻便的盔甲,使用单面开刃的长剑,有时用传统的战斧,装备手*,偶尔有军官扛着一杆长长的马*。在单打独斗中,这些人也许不是正规骑士的对手,但作为一个整体却行动得更有效率。

欧洲外还有一支至今仍名声显赫的队伍是美国的王牌骑兵第1师。它是美国陆军部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之一。凶猛剽悍、作战能力很强的骑兵第1师历史上曾参加过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海湾战争的重大行动。虽然其装备不再是火*和马刀,但“骑兵师”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蒙古灭金后,把兵锋指向南宋,面对蒙古的军事侵略,为了加强防御力量,采用北宋以来的各种火器,并积极研制新型火器。于开庆元年(1259年)创造了突火*这一先进武器。突火*的出现得益于当时军事战争的需要。

突火*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械,已接近后来的*炮,它的诞生是兵器史上的一大进步。被公认为近代*炮的鼻祖。

到元代中期,火器制作者用金属替代竹筒,创制出火铳,并用于作战中。

蒙古人的西征,把恐怖和残杀从东亚一直带到西亚,直至地中海岸;但征伐所带来的不仅是鲜血,与此同时,中国的先进技术也被带到了西方。必定在欧洲人开始使用火器之前,阿拉伯人就发明了马达法(Mardafa)。

阿拉伯人从蒙古人那里学到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及使用方法,很快,这些技术就通过十字军的“交流”、同时也通过北非的阿拉伯人带到了西班牙(那时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摩尔人的王朝和*徒正处于长期战争之中)。当欧洲的*徒通过这些“交流”也掌握了火器。

此后西方火炮就要把中国同类远远抛在身后了。

十四世纪初出现最原始的步*一火门*。一个简单的铁管,内装火药和球形弹丸,从火门点燃火药来发射弹丸。

十五世纪改进了用手拿火绳点燃发射药的方法,出现了将引火绳固定扳机一端,射手扣动扳机另端使火绳靠近点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人芬奇发明转轮式发火机构,依靠转动的钢轮表面细齿摩擦燧石产生火花点燃火药;1525年又发明了撞击式打火*,是用击锥夹口内的隧石打击火药室盖上方的打火板,打出火花点燃引火药。至十七世纪末随着撞击式击火机构不断完善,打火*已得到普遍地使用。

回过头来看中华军火:

明朝最负盛名的弗朗机炮,一种出现于1370年的后膛炮,分为子铳和母铳两个部分,子铳预先装填弹药,需发射时填入母铳腔室后点火。它并非一体成形铸造,威力和射程有限,传入中国时已逐渐为欧洲人弃用。

而再过两个世纪,东西方两个世界就将带着各自的军火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并以其惨烈的战果,引发鲁迅和无数中国文人的爆竹之叹。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各种*械的发明,都是有其历史背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每一个发明,总是要经过有人改良运用.再伟大的发明发现,也要有工业生产的背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配合。化工,冶金,财力,国际局势等。如果不是欧洲在十九世纪末纷争不己,*械技术的发展也不会一日千里。如果不是各国在世界各地巧取豪夺,也不会有那么巨大的军火需求。

所谓战争艺术就完全变成了各国工业生产力和技术的比拼了,军事领域的进步随着技术*一起飞速发展,令人眼花缭乱,直到现在的时代。

多精彩有趣的文化趣闻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宇宙二八定律” 及新浪微博“宇宙二八定律”80%的*只有20%的人知道----谭明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