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5:4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2:25
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扩展资料
《凉州行》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乐府诗。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县,在盛唐时期是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唐大历年间,州城为回纥所侵踞,此诗即描写当时的边防情况。
《凉州行》中,胡人在汉化,汉人也在胡化。不过,二者的程度,似乎不太等同,一个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一个只是生活方式的部分变化——当然,这一方面,只是唐代胡风的一个内容,而非全部内容。
而胡人学耕种,也就是农耕文明向塞外的拓展,很多时候,要付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代价。近代甘肃的农耕区就屡见风沙侵袭严重的记载。所以,不要责怪历代中原王朝在强盛时为什么不大力移民塞外、将边塞实际上地融入到王朝之中来,从而避免王朝衰落时的胡兵入侵。
因为塞外的绝大部分地区,本来就不适宜农耕。只有游牧,才能生存和发展。决定胡与汉的分野的,根本上而言,并不是人,而是地域与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凉州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2:26
凉州行
【作者】王建 【朝代】唐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现凉州沦陷、回纥入侵之后,胡人日渐汉化,而汉人却胡化了。
胡人的汉化,是学习汉人的农桑生产,以加强他们的武备;汉人的胡化,却只是学习胡人的音乐歌舞,作长夜荒淫的宴乐。
这首诗的韵法也真有些“出格”。全诗共十六句,如果四句一韵,可以使韵法很整齐,但作者却以开头二句为一韵,末尾二句为一韵,中间十二句用三个韵。
这样,使读者不能在开头的时候就依照四句一绝的规格读下去,似乎有些不顺口。
但是,如果仔细研寻诗意,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按诗意配韵的。首二句点题,用一个韵。次四句描写凉州之荒芜和胡人的猖獗,也用一个韵。
以下两组各四句,分写胡人也从事农耕和蚕织,各用一韵。最后写洛阳城中汉人之胡化,以为对比,又另用一韵。
韵脚的转换,应当和诗意的段落配合,这个原则,作者没有违背,但如果首韵和尾韵的诗意,都能扩大为四句,这首诗的韵法就整齐了。
尤其是尾韵,如果有四句,则诗意的对比性可以更为明显,现在,作者匆匆以二句表过,读者往往会忽略了它的讽喻意义。
参考资料:凉州行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6 22:26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
洛阳家家学胡乐。